承载百年记忆的长春新民大街,近日以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为核心打造的保护提升新貌正式呈现在公众眼前,谱写着城市记忆与时代活力的新篇章。
新民大街始建于1933年,是长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轴线,2012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作为伪满时期“官厅街”的历史见证,它兼具重要的历史警示价值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街区曾面临保护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老化、文化展示匮乏等挑战。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此次系统性整治,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使这条重要的历史街区重焕生机,跃升为展示长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崭新名片。
该项目凝聚了全国顶尖设计力量,由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旗下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牵头,联合北京、上海、成都、长春等多地设计机构,组建起一支涵盖景观、建筑、市政、照明、运营等多专业的近百人精英团队,历时300天精雕细琢,最终将百年老街的焕新蓝图完美呈现。
该项目全长1445米,总面积约62.75公顷,范围涵盖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保单位吉林省图书馆旧址。街区鲜明的兴亚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展示长春近现代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
针对改造前存在的文物院落被围墙和杂乱植被封闭遮挡视线、人行道狭窄破损且环境杂乱、文化展示与旅游配套缺失等痛点问题,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团队精准施策,确立了“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手法,在严格保护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的完美融合,让沉寂的历史建筑重新“开口说话”,使深厚的文化积淀变得可触可感。
核心策略的实施成效显著
围绕“透特色、塑文化、营场景”三大核心着力点,项目策略成效显著,全方位重塑了街区的风貌与活力。
在重现开放街区特色风貌方面,团队通过拆除沿街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原有封闭围墙,有效释放院落绿地空间,实现“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的目标。同时,精心保留原有古树并进行科学修剪,保证透光透景,成功重塑街区疏朗通透、开放共享的空间特质。这些举措,结合对中央绿化带历史风貌的恢复以及新建1611米无障碍木栈道,共同提升了市民与游客的步行舒适度和沉浸式游览体验,使历史街区本真的开放气质得以清晰再现。
为了深度挖掘新民大街的独特文脉,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匠心构建了一套三级文化阐释展示标识系统。这套系统从宏观的街区沿革梳理到微观的文物历史解读,分层级、多维度地呈现丰厚文化内涵。新增的智慧导视牌、可充电休憩座椅等街道家具,不仅完善了服务功能,更有效引导游客进行系统的深度文化游览体验,让厚重的街区历史变得可读、可感、更具亲和力。
基于开放的空间框架和深入的文化表达,项目进一步着力营建沉浸式活化场景。活化利用“一馆三展厅”等核心空间资源,精准引入29家店铺和13家东北区域首开的品牌咖啡店、轻餐饮、文创店及特色蛋糕店等多元消费业态。这些业态与环境提升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了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凝固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街区的活力与人气被有效激发。
焕新成果全方位提升街区品质
在空间框架重构、文化深度表达与场景活力注入的基础上,街区整体品质最终实现了全面的提升。
步行舒适度实现了显著优化,这主要得益于人行道宽度统一由原来的3-6米拓宽至6米,并精心选用契合历史风貌的青锈色石材铺装。服务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项目巧妙结合新业态布局,新建了12处精致的口袋公园,并广泛配备可充电座椅、智慧监控及音响等现代化设施,大幅提升了街区的服务性、安全性和整体舒适度。街区文化氛围进一步升华,精心设计的夜间灯光系统及点缀其间的景观小品,在点亮街区夜晚的同时,于光影流转中延续历史肌理,营造出更具魅力和底蕴的文化氛围,成为街区焕发新生的重要元素。
新民大街的成功蜕变,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更新,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当代延续,充分展示了建设团队在城市更新领域的领先理念、资源整合能力与卓越成效。焕新后的新民大街,将成为长春的文化客厅,强力驱动老城区的活力复兴,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其成功经验也标志着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在全国城市更新,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前瞻布局和强大市场竞争力。
(李炎 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