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上海,黄浦江畔涌动着AI创新的澎湃浪潮。7月26日-28日,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隆重召开。作为观察行业智能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深度参与了本届大会的论坛研讨、场景发布与展览展示,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穿透建筑业的传统壁垒,开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政策导向的明确、行业生态的重塑、技术场景的落地,共同为建筑业勾勒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向新”之路。
政策强音: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
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李强围绕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公共产品属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
同时,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构建丰富多样、健康向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球清洁电力、新一代网络、智能算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行动计划。
“总理的讲话和大会倡议,无疑为传统建筑业的数智化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位与会的业内人士认为,建筑业作为实体经济支柱,正在政策引领下突破AI应用深水区。
两天后,在本次大会的重要分论坛——全国地方国企数智化转型论坛上,第五批地方国企数智化协同创新联盟单位成员名单正式发布。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行业地方龙头企业上海建工和上海城建双双入选,成为联盟新成员,不仅体现了建筑行业对政策导向的快速响应,更彰显了国有建筑企业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先锋姿态与责任担当。
理念破局:重构建筑全产业发展范式
本届大会设置了众多聚焦垂直行业的分论坛以及各类活动,为建筑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
7月26日,2025国际AI城市论坛围绕“AI协同 智能无界”的主题,各国院士专家、城市代表和行业领袖等,共同探讨AI大模型赋能城市智能体的前沿议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吴志强提出“AI4 Planning”理念,强调人的意志比AI技术更重要,通过AI模拟、学习和评估,协助人延展创造出更多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AI城市规划模式。他表示,城市规划已从传统的静态模型转向AI驱动的动态系统,AI不仅要辅助决策,更要与人类智慧协同共创。
同日,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主题的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在上海市杨浦区复兴岛举行。全国勘测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针对传统技术无法应对数据形式多元、变量间相关性复杂等难点,从空间挑战、认知、可信、生成、智慧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他提出,要应对超大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挑战,通过推动产业空间灵活转型、宜居空间需求多义、生态空间美丽低碳、防灾空间安全韧性、文明空间历史传承,最终实现人工智能的空间穿越。
7月27日,AI助力城市更新创新发展主题场景发布会举行,多项建筑领域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AI成果展出。中建八局总工程师亓立刚介绍AI时代下的“八局方案”,表示其未来会在智慧设计创新、智能生产和建造、智慧工地管控、绿色低碳智能运维、城市智慧更新五大方面进行布局和规划,计划投入上亿资金,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设计标杆产品;研发和引进更多智能化、自动化的建筑机器人和生产线;重点打造涵盖碳中和、建筑能效测评、碳监管与碳普惠的整体解决方案等,致力于让AI技术成为城市建设的“智慧大脑”。
此外,在以“AI助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国地方国企数智化转型论坛上,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余芳强作为建筑国企的代表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建筑领域面临三大痛点:数据沉睡、被动运维和“双碳”压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只有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余芳强希望打破行业壁垒,探索数字交付的标准,以提升建设运营的速度和数据交付质量,形成高质量的行业规范。
场景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生动实践
政策与理念最终需落脚于实践。大会期间发布的众多场景与产品,集中呈现了AI在建筑业从概念走向落地的丰硕成果。(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