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民营经济

“钢”柔并济走世界

——专访长江精工钢构集团联席总裁裘建华

近年来,作为深耕钢结构专业领域数十载的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共建国家布局完成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在擦亮了“中国建造”的名片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近日在深圳召开的2025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现场,记者专访了长江精工钢构集团联席总裁裘建华,请他分享精工钢构这些年来“走出去”的故事。

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钢结构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转型。请裘总谈淡建筑钢结构企业走出去的意义是什么?

裘建华:建筑业“走出去”,特别是钢结构民营企业“走出去”,通俗地来讲,就一句话,“活下去,活好”。这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初衷。现在国内市场情况可以用一个非常流行的字来形容,就是非常的“卷”,同时也形成了“僧多粥少”的现状,所以一部分有人才资源、有市场资源的企业“走出去”也是必然之路。

精工钢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出击、无惧挑战,出去后跟国际上优秀的钢结构企业同台竞技。“与狼共舞”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能力,同时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为企业拓展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业内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得我们如今敢于与国际上最顶尖的一些企业来竞争。

提升竞争力、拓展新市场,这就是我们“走出去”的意义。

记者:钢结构企业“走出去”遇到哪些困难与挑战?

裘建华:钢结构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钢结构行业中以钢结构加工制造的企业,这类企业普遍是工业制造,多以建材出口为主。另一类是带施工类的钢结构企业,例如精工钢构、中建钢构。这类企业遇到的挑战、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更多。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劳工政策。钢结构与其他行业还不一样,钢结构企业到海外去,马上要有技术安装工人,这些人哪里去找,找了之后如何解决他的劳工签证。

其次是关税问题,钢结构建材不管是在当地生产,还是国内生产后海运到现场,都避不开关税问题。特别是海运,近年来海运市场波动非常大。在美国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下,往往计划跟不上变化,构件运不出去,价格成倍增长这些都是常事,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的安全问题。

这些方面都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汇率问题。这都是钢结构企业走出去所需面对的挑战。

记者:面对“走出去”的困难,精工钢构是如何解决的?

裘建华:面临这些困难,我们觉得,做企业,核心还是要增强自身能力,加强研发。一方面我们内部持续控成本,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现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产品现在价格与我们已经差不多了,中国企业原来的优势已逐渐被蚕食,所以一定要在技术创新研发上加强投入。

以香港国际机场为例,按照当地机场建造管理要求和标准,精工钢构团队做了大量创新,包括施工方法的创新,把原本70多天的工期缩短为28天。

然后是企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企业要发展,包括商务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人才培养与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最好的方法还是要跟国内优秀的总包一起出去,以及跟国际上的其他总包加强合作。在国际重大项目中学习,汲取经验加强自身团队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在管理当中要加强信息化。国际运输通常需要月许时间,如果在发运过程中少发运了某一个部件,当地解决不了了,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所以必须加强信息化,我们精工钢构每一个钢构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扫一下,与图纸一一比对。如果出现少构件,会自动报警。这样避免了因为漏发、错发导致的工程项目的损失。

记者:作为闯荡海外市场的先行者之一,对后来者有什么建议?

裘建华:做国际工程,一是不要贪多,量力而行;二是把好合同关。一个国家做熟了再去另外一个国家,从精工钢构服务这么多个国家,但尤其是中东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需加强学习,要切实了解各个国家的政策,用好这些政策,提升我们的能力,也是自身最好的保护。

随着本次专访的深入,我们不仅了解了钢结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困难,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走出去的道路充满挑战,通过坚持创新、注重质量、深化合作以及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精工钢构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国钢结构行业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国钢结构企业能够乘风破浪,走向世界,为全球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07-31 徐世荫 ——专访长江精工钢构集团联席总裁裘建华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278.html 1 3 “钢”柔并济走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