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前,洪湖曾是“云梦泽”的一部分。千年前,泥沙堆积将云梦泽分割成洞庭湖、洪湖、长湖等上千个湖泊,造就了湖北“千湖之省”的盛景,也孕育出富饶的江汉平原。如今,洪湖却只能依赖周边的河流和水渠来维系自身的生态平衡。
尽管云梦泽已不复往日之姿,但洪湖依旧夺得“湖北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同时承担起江汉平原重要的调蓄湖泊与生态屏障使命,赢得了“湖北之肾”的美誉,发挥着供水、航运、湿地生态等多种功能。大自然总是不争不抢、率性而为,任泥沙在岁月中堆积。洪湖作为“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这份自然的沉淀渐渐成了负担。
为减少湖泊及河流底部的淤泥积累,增强防洪、排涝、灌溉能力,提升并保障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2024年11月,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天航局”)顺利中标洪湖三条河的生态清淤工程,“洪湖之治”从此开始。
老办法解决新难题
作为疏浚行业的“百年老店”,历经两甲子的沉淀,中交天航局在经验、技术、装备等方面早已成为行业佼佼者。对于30天内完成三条河的清淤工作,为当地百姓在来年初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项目团队信心十足。
如何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施工前,项目团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降低对湖水的二次污染,“毕竟这是出湖口,河底扰动的泥沙没有沉淀的距离,很可能会直接进入洪湖。”项目部成员杨宝永说。经过实地考察研究,项目部最终决定将公司专用于湖泊治理的环保绞吸船——“浚清号”调到洪湖,让其在这片水域大展拳脚。
首个“尝鲜”的是张大口电排河,它是洪湖的出水口,承担着洪湖的调蓄、排涝任务。随着“浚清号”完成拼装、下水,伴着发动机的轰鸣,绞刀缓缓降至河底,蜿蜒的管道开始剧烈抖动,在水面激起阵阵涟漪;紧接着,河水裹挟着泥沙从管口喷出,落入预定的储泥区,标志着洪湖河道治理正式开始。
“每天5000立方米的清淤量,是其他机械的3-4倍,开春前完全能完成清淤任务。”杨宝永说。然而,就在大家为清淤快速推进满怀喜悦时,“浚清号”却出现了“水土不服”。
原来,随着施工逐渐向岸边推进,陈年堆积的淤泥不断抬高河床,加上水位突然下降,导致“浚清号”吃水变浅、浮力变小,随时有坐滩的风险。困难,首次摆到了技术人员面前。
能不能先绞吸淤泥底部,让高处的淤泥向下塌陷?
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原来经过技术人员的观察发现,由于淤泥长年累月的堆积,挤压出内部的水分,使其具有较高的黏性,这就导致在绞吸时只有较近的淤泥塌陷至绞吸坑内,无法解决远处的淤泥问题,加上绞吸坑过深,也会破坏原有河床地质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就在技术人员焦头烂额时,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如果说洪湖的河道淤泥是水与土缠绵千年的沉淀,那么七零八落的渔网、电线杆、钢丝,则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对抗的产物。这些不仅让大自然“吃不消”,连“浚清号”也开始“摆烂”。
“钢丝和渔网时不时会缠上绞刀头,进而导致变速箱被迫‘罢工’。”杨宝永说,“有时候短短几十米的施工,就要修一次船。”这不仅损坏了船只,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增加了成本。
让绞吸船休息吧!经过多次尝试,这个立下了功勋的“大家伙”无奈地停止了作业,但清淤工作还得继续。为此,技术人员再次开启了头脑风暴。
要不采用原始清淤方法——用平板船载着长臂挖机作业?
不行,方案再次被否决。“用船载着挖机,危险性太高,而且水位太浅驳船也会搁浅”杨宝永说。
最终,技术人员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水陆挖机直接下水作业,再用接驳船将淤泥运至指定地点。“慢是慢了点,但好歹动了起来。”杨宝永说。经过27天的努力,项目部终于完成了施工任务,比预计提前3天。
旧设备焕发新生命
困难总是悄然出现,就在技术人员为张大口电排河的施工发愁时,洪城垸河也“跑来凑热闹”。
原来,早在清淤工程开工前,当地水利局为便于农业灌溉和生态养殖,在项目施工区域河道中段规划了一条橡胶坝并开工建设;同时,兄弟单位为便于施工,在关闭上游水闸的同时,还在橡胶坝下方搭建土石坝对湖水进行截流。由于湖与河地势相差不大,因此从土石坝到入湖口依旧有两米多的水位,使清淤的施工区域被分为有水作业区和无水作业区。
“如果上游没有关闸,绞吸船是完全可以施工的。”杨宝永说。面对新的难题,项目部首先想到的是复刻张大口电排河的施工,使用水陆挖机进行作业,结果两米的水深也无法承载水陆挖机的重量。
“后来我们根据河道宽度计算,发现长臂挖机在岸上也够得着。”杨宝永回忆说。然而就在挖机欢快地来到施工区河岸时,新的难题又来了——洪城垸河周围都是居民建筑,当地村民房屋依河而建,村庄内道路弯曲狭窄,大型机械无法行走。加上河岸的防洪坝基本是采用土石堆积而成,就像大号的田埂,跑跑小车还可以,承载大型机械就有些吃力。就这样,“跃跃欲试”的长臂挖机不得不再次按下它“躁动的心”,施工再次进入迟滞。
就在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时,杨宝永在绞吸船上找到了灵感——绞吸船的原理不就是先将淤泥、石头搅碎后与水混合形成泥水混合物,再通过泵吸出来吗?这里的施工也只需用水流将河道的淤泥打散,再通过管道吸出。为此,项目技术人员将目光锁定在高浓度泥浆泵的身上,“这种机械能实现冲水和吸泥同步进行,和绞吸船的原理是一样的。”杨宝永介绍说。
原理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需要考虑很多。首先选择的泵不仅要有足够的马力,还要轻便耐用;其次选择的船只不仅要能承载泥浆泵的重量及作业时的拉力,还要满足吃水要求和稳定性。就这样,技术人员开始了计算和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项目团队完成了泥浆泵和浮体船的选型。不仅如此,两者结合后,技术人员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泥浆泵泵口进行改造,并在泥浆泵泵口附近加装小型绞刀头、滤网,使之成为一台小型绞吸挖泥船。随着出泥端喷出淤泥,标志着一场涉及重力、拉力、浮力,外加流体力学、电力配置的物理实验和设备改造取得了成功。
解决了有水段的作业,无水段就相对简单许多。“无水段我们就不需要船了,直接将泥浆泵拆下来,放在浮箱上,实现直吸直排。”杨宝永介绍说。而这种直吸直排效率更高,一次清理面积可达50平方米。
模拟小型吸泥船的设备创新改造,成功解决交叉施工问题的同时,相关施工工艺也成功复刻到了挖沟子河,加快了施工进度。此外,改造所用的设备船只也是此前淘汰的设备,不仅顺利完成施工,还节约了成本。
赢口碑打造新基地
“洪湖水浪打浪,太阳出来放金光……”刻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洪湖人。作为央企,为老区发展献力,是中交天航局应尽的责任。因此,在人员选择上,中交天航局也做了细致的考量——95%以上都是党员。
这是该局北京公司筹备组进入湖北以来首个中标的工程,“中标即开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打响口碑的关键。时间紧、任务重,“先头部队”却只有三人,但要处理的事情却不止三件。“公司给我们的任务是既要在工程建设上取得成绩,还要将项目打造成为赓续经营的新基地。”杨宝永说,而选择合适的驻地就成了首个难题。
“洪湖是县级市,商业楼很稀缺。”杨宝永介绍说,“最难受的是,这里不像其它城市,随时随地都有共享单车,所以近一点的地方我们都是靠走。”期间,项目团队跑遍了洪湖市的大街小巷,前前后后联系了20多个中介,看了40余套房屋。“后来,只要中介说个位置,我们都知道他说的哪套房子。”杨宝永补充道。
就这样,在“先头部队”的努力下,三天内,他们不仅完成了房屋租赁,还完成了现场踏勘、物机料的寻找和调配,以及对接业主、设计、当地村委等单位,使现场快速进入施工状态。
然而,好不容易找到驻地,困难再次降临——原定的部分淤泥回填仓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如何找到适合的回填仓,单靠业主规划肯定不行,为此,项目团队主动出击,积极寻找适合的场地,同时深入现场勘察,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村镇干部及居民沟通协商,耐心解释工程的意义和影响。最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顺利完成回填仓的选址。
主动作为,克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现场勘察、设备进场等工作,既展现了项目党员干部遇事能上、干事能成的精神风貌,更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口碑。
随着现场施工的逐渐推进,项目团队也在陆续扩大,施工之余项目团队也没忘记公司的嘱托——积极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对接,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合作契机。
如今洪湖的“源头活水”“防洪调蓄”已得到保障,而天航人治理的脚步却没有停下。二月底,中交天航局成功中标洪湖湖泊疏浚航道水生植物恢复项目。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植被恢复、改善水环境质量,以更生态的方式完成对洪湖的治理。
(通讯员 田本灿 刘昕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