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和传承宜兴深厚的陶文化。”寺崎丰提到,“美术馆作为一种文化设施,需要跳出只求快速廉价的思维,寻找更具深度和质感的表达升级路径。”
尽管有着明确的设计理念,手工陶板制作之路依旧充满挑战。寺崎丰坦言,相比工业化产品,手工陶板费工费时,成本高昂。他说美术馆外立面的最终呈现,与当地陶板供应商许诚的深度参与密不可分,“他对陶很有研究,初期仅仅是陶板的打样,就有几百次之多。”
许诚是美术馆的陶板供应商,他的团队在2021年参与美术馆项目,并承担了所有陶板的研发与制作。“选用手工陶板是场‘冒险’,我们解构设计图纸,再根据设计师理念进行陶板工艺的研发。”许诚回忆道。这次合作彻底转变了他在项目中承担的角色,他不再单纯地作为材料供应商来参与,而是成为了设计的“共创者”。
陶板方案历经三代更迭,耗时2年零7个月。在他的不断尝试下,绳纹仿古陶板最终完成,这套方案融合新石器时代绳纹特点及现代真空挤压工艺,既保留了古陶文化的韵味,又满足了现代装饰的需求。
“我觉得宜兴值得拥有这样一张会呼吸的‘皮肤’。”他拿起一块留存的陶板样块说:“现在提起陶瓷,很多人先想到景德镇。我想让大家看到我的家乡。”
他想让美术馆的陶板成为宜兴的温暖记忆点,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丰富宜兴的城市IP。“景德镇拥有御窑博物馆,让世界知道了‘瓷都’,现在我们也有匹配‘陶都’名号的城市地标。”他计划将研发陶板所形成的独特纹理符号化,融入未来的城市家具,如公园长椅、公交站台,“让‘陶的温度’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点,融入日常。”
他认为美术馆现在还不是它最美
的状态。“我希望未来,这些陶板的背阴面能自然长出青苔。因为陶板是会呼吸的,这正是陶的魅力所在。当青苔与陶板共生,建筑完全融入环境,那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陶都”新生
UCCA陶美术馆无疑是焕新后的陶二厂文化街区的灵魂核心。相比作为文化地标在陶都绽放,它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低调已久的“陶都”宜兴,正以这座美术馆为契机,以七千多年的陶文化传承为媒介,向世界敞开一扇新的窗口,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当“陶文化”“隈研吾”“UCCA”“当代艺术”几重耀眼的标签叠加在这座小镇美术馆身上时,它承载的远不止是艺术展览,更寄托了一个地方文化身份重塑与文化认同的殷切期望。他们不仅希望这座美术馆成为一时的文化热点,更渴望它能深深扎根于此,成为宜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术馆从无到有,现在每年的展览或活动,后续带来的效应产生正向反馈,会有各方各地的人去当地“打卡”、了解、宣传宜兴的地方文化。”寺崎丰展望,“希望陶美术馆能作为‘陶的城市’宜兴的代表,逐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现在,陶二厂内既有专业展厅,又有文创、艺术、美食、体验以及民宿等功能,游客逛累的话,随时可以休息。自开馆后,美术馆也注重客群体验年轻化,计划每年举办三场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艺术展览。并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每个月推出一些创意市集,包括线上的平台推广,持续扩大陶二厂的文化传播力。巫美晨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前来观展、游玩,让整个老厂房街区变身成为现代潮流打卡地。”
当工业记忆长出艺术的根系,一座古城在窑变中重获新生。这是一座镌刻着时间痕迹的城市,绵延的历史在等待着青苔附着的陶板上流淌。此刻的陶美术馆留存着“陶”的记忆,以其独特的叙事来实践着一个古老的承诺——唯有时间,能让文化真正扎根、生长,最终枝繁叶茂。
扎根当地的陶文化历史,陶二厂以美术馆作为整个街区的核心,已经成为集专业展厅、文创、艺术、美食、体验、民宿于一体的文化聚落。陶二厂自开始场地更新时便明确:让工业记忆变身潮流IP。
为此,陶二厂携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UCCA),依托宜兴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城市特色,与UCCA近二十年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经验与宝贵资源,打造以当代陶艺术文化为主题的美术馆。UCCA承诺每年带来三场国际水准的展览,持续挖掘“陶”在当代艺术叙事下的无限可能。例如正在展出的展览“水底火焰”,就是通过深耕'陶'文化的当代表达,持续推动传统工艺与前沿艺术的对话。
“如果亲临UCCA陶美术馆现场,就能深刻感受到,展出的艺术品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效的链接,尤其在美术馆的二楼,展厅更多地与建筑融为一体。”UCCA馆长田霏宇提到,他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年,过去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是小众文化。而现在,当艺术文化成为一种消费主流,再加上社交媒体或者平台传播,任何一个展览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引爆点,吸引各种人群前来观展。
美术馆开馆近一年,游客络绎不绝。除了奇特造型,其文化内核也吸引着艺术家的目光。“我们设有艺术家驻留计划,这是难得的创作契机。”田霏宇表示,“我们希望,未来在美术馆继续策划一些介于陶艺和当代艺术的展览,包括本地的和国际展览,将优质的内容分享给前来观展的各地游客和学生。”
不仅是和UCCA的合作,未来陶二厂的发展也将通过每月创意市集、小红书平台推广等持续吸引年轻人,使老厂房成为“潮流打卡地”。另外,围绕展览开展涵盖对话论坛、学术讲座、创意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为当地市民提供深度参与互动的平台,培养更多艺术创作人才。以“文化创意+品质商业+陶式生活方式”为核心理念,通过艺术新生区、陶文化核心区及历史风貌区三大功能空间重构,打造集创作展陈、品质消费与沉浸体验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地标。
会呼吸的陶板
日光从层叠的手工陶板立面穿过,上面的手工痕迹清晰地展露着,陶板的纹理、色彩随视角变化,窑变天成。
“大规模选用手工陶板,是为了
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原紫砂二厂的旧址上,UCCA陶美术馆成为这片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现代“山峦”。
自2024年10月开放以来,它迅速成为文化地标,吸引来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近期,其第三场当代艺术展览——“水底火焰”的开幕,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此。
保留“陶”的记忆
熙攘的游客流连于美术馆的四周,在旧迹与新馆之间见证陶都的时代更新。在这里,抟土成器七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前墅龙窑六百多年的焰火不熄以及紫砂二厂四十六年的工业记忆都在蜕变重生。
UCCA陶美术馆所在的陶二厂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陶二厂),是在原紫砂二厂的遗址上改建而成,作为当地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宜兴深厚的陶文化记忆。
UCCA陶美术馆运营经理巫美晨提到,2023年陶二厂就开启了长期的片区更新,先后复原了高耸的烟囱、风格老厂房,并邀请知名建筑师隈研吾打造片区内这座具有地标性的美术馆。她说,“我们希望UCCA陶美术馆能成为驱动宜兴发展的文化引擎,把‘中国陶都’这个招牌擦亮。”
美术馆设计之初,隈研吾设计团队沉入场地、梳理当地历史:场地中的工业遗存、运输陶器的蠡河古道、周边蜀山起伏的轮廓、数百年传承的前墅龙窑……经历实地调研、持续考察,反复斟酌之后,这些元素都被精心保留,融入建筑设计。
“建筑的细节,往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悠久历史。”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寺崎丰说,“在做这类的城市更新项目里,不仅是单一建筑的更新和翻新,更重要的是将一个片区都保留下来,将这一片的记忆和历史保留。”
“陶”是宜兴的文脉,也顺理成章地作为了美术馆的主角。这是隈研吾首次在设计中大规模、大范围地使用“陶”作为建筑材料。从构想到落成,当地项目方与设计团队历经长达六年的协作,最终成就了这座与城市肌理深度共鸣的地标。
建造期间,设计团队还与当地学校合作,邀请学生们参与制作部分外立面陶板的纹理,让年轻的触碰为美术馆注入更蓬勃的生机。“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泥土,和陶文化建立联系。传统文化需要这样的契机,在参与中激发兴趣,种下了解的种子。”寺崎丰解释道。
“我们建造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希望它能与周边地区产生深层次链接,成为当地风土人文的一部分。”寺崎丰描述其愿景:希望美术馆像一颗“土豆”,深深扎根于宜兴的土壤,积极生长,联结当地。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开馆后的打卡热潮时,寺崎丰表示欢迎传播:“建筑不应只供专业人士评价,公众的喜爱和使用同样重要。”但他也担心,“人们如果只通过手机屏幕认识这座美术馆,空间感和体量感会在屏幕的方寸间消失,真心希望大家能亲临现场,感受建筑的温度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