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路线图出炉

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吹响降碳“集结号”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文件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要准确把握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稳起步、稳运行

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看,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来看,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6.03万吨,成交额2.08亿元。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

《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0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意见》提出,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意见》提出,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社会期待高、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有效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扩展交易主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大有可为

建筑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24—2025全球建筑业现状报告》,2024年到2025年,全球建筑业能耗量占到整体能耗总量的32%,碳排放量占比更高达34%。

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是建筑行业碳排放的两大主要来源。2025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首次行业扩围。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不仅是碳排放的“主力选手”,还直接影响着建筑行业的供应链。钢铁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等领域,是施工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建材之一;铝冶炼能用于制造门窗、幕墙等,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

将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它们的碳排放强度,还能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成本结构和运营模式。此次《意见》也提出,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可以说,预示着建筑行业未来也将逐步进入碳市场。

这对建筑企业的施工模式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低碳发展需求,企业需要优化施工方案,减少高碳建材使用量,更多地运用低碳施工方式,加强对机械燃油消耗、建材运输等环节的碳排放监测。

尽管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不少挑战,但也为建筑企业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机会。例如,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节能改造服务,帮助业主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从而分享节碳收益。节能改造服务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分成,还能提升业主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也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参与碳资产管理与交易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汇造林、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方式获取碳信用额度,并将其用于碳交易市场实现收益。 (本报综合报道)

2025-08-28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路线图出炉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438.html 1 3 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吹响降碳“集结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