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之生存与发展愈发艰难。目前,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局面,如何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以更好地突破创新瓶颈、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是众多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普遍难题。
笔者基于对文献资料和实践案例的调研和分析,我国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建造方式、业务领域以及管理模式5种。值得一提的是,5种转型升级典型模式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或排斥关系,企业实践中往往是几种模式或策略的有机组合,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如下:
组织模式转型升级
创新组织体系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只有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的组织架构,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组织模式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横向同业务企业兼并或重组。该方式既适用于在同行业中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优势的民营建筑企业兼并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也适用于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联合。
第二,纵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或重组。该方式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技术成熟、产品定位明确、需要扩大经营范围的民营建筑企业,尤其是对于产业链清晰、上下游联系紧密的生产环节。
第三,与央企或国企联合。即与央企或国企进行合作。该方式适合于那些规模不大但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民营建筑企业。与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联合,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政府资源和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与央企或国企混改。即混合所有制改革。该方式适合缺乏资本和政策支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尤其是拥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或管理专长的民营建筑企业。
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经营模式转型是传统建筑业迈向现代化的方向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模式变革往往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类型和特点,但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工程总承包转型。该方式适合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地位、经济效益稳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和文化品牌良好的企业。
第二,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升级。该方式适合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水平或管理专长的民营建筑企业。
第三,咨询代理企业向全过程咨询转型。该方式适合规模较大、追求长期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的民营建筑咨询企业。
第四,大型民营企业向投建运一体化转型。该方式适合市场规模大、科技创新水平高、文化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
建造方式转型升级
建造方式升级是由传统的现场施工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有力抓手和主战场。向精益化、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是企业顺应政策导向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主要方向。
第一,精益化建造转型。即针对建筑行业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关注价值流动、识别并消除其中的浪费环节,以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具体体现在精细化管理、建造流程管控和再造、设备升级等方面。
第二,信息化建造转型。即企业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来降本增效,主要体现在BIM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有助于实现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的无缝衔接,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该方式适合具有一定规模的、具备数字化设计能力或专业科技水平较高的民营建筑企业,以满足信息化转型必要的成本和技术条件。
第三,工业化建造转型。即企业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方式来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造成本,主要体现在预制构件的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等方面。该方式适合规模较大、盈利稳定、技术实力较强、品牌形象良好、具备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的民营建筑企业。
第四,智能化建造转型。即企业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造成本,主要体现在施工机器人的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等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该方式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战略要求,适合具有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民营建筑企业。
第五,绿色低碳化建造转型。即企业在建造过程中采用绿色材料、低碳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建造过程的环保和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方面,可以实现建造过程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该方式适合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民营建筑企业。
业务领域转型升级
业务领域拓展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建筑企业由单一主营业务领域(如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向多者兼有的复合经营模式转型,有助于企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和竞争新优势。具有良好前景和发展活力的业务领域包括以下四个方向:
第一,向基础设施领域拓展。即企业将业务重心转向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等具有长期稳定需求,且有望在未来得到政策支持和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向该领域拓展需要较大规模的团队和资金,以及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
第二,向生态环保设施领域拓展。即企业在垃圾处理、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寻求业务发展机会,主要涉及环保设施、绿色建筑等方面。向该领域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和技术,以保证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此外,该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要求较高。
第三,向新能源设施领域拓展。即企业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领域拓展建设业务,主要涉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电站等方面。向该领域拓展,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资金和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在新能源设施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
第四,向部队民用建筑领域拓展。即企业在部队军事设施、民用建筑、军民融合等领域寻求业务发展机会。向该领域拓展,需要企业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
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管理模式改革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本质就是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第一,精细化管理。即用具体的量化标准取代模糊的管理要求,对战略和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的“精细化”过程。该方式广泛适用于大、中、小规模的民营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水平要求也较低。
第二,信息化管理。即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信息化”过程。该方式适合中等及以上规模的企业,需要企业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资金投入,适合希望与利益相关方增进信息共享和建立战略协作的民营企业。
第三,项目集成化管理。即用统一管理语言、规则和系统使项目各参与方紧密联系的“集成化”过程。该方式适合较大规模、具有良好协作能力、拥有集成化管理体系和经验的民营建筑企业。
第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即企业制度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该方式适合较大规模及以上的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收益和紧迫性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