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这份重磅文件明确了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与建筑业直接相关的智能建造、绿色低碳转型、城市更新等内容成为核心亮点,为行业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意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工作“时与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明确了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指出,7月份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战略指引,这份《意见》正是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指南,它紧扣会议部署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目标的具体实施路径。
《意见》聚焦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包括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其中,还聚焦建设领域多项关键任务,有望推动建筑业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各环节,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在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方面,《意见》提出,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加强和规范存量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提高运行效能。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影响力。
在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方面,《意见》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建设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加强系统集成。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强化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千兆光网覆盖,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际、城内通勤效率,完善交通枢纽换乘换装设施布局,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
在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意见》要求,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方面,《意见》明确,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建立房屋安全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质量安全保险等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增强高空消防能力。实施城镇预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动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重要设施、能源、水源等分布式布局,完善抗灾设防标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总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意见》提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强化城市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推动实现功能复合、密度适中、高低错落、蓝绿交织。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推动城市建筑更好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此外,《意见》就加强组织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城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健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全面转型提供全方位保障。
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发布为建筑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将推动行业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建造服务向综合城市运营转变,从传统建造方式向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行业洗牌加速的同时,也为具备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企业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