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建筑行业迎来一场数字化发展的思想盛宴。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BIM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上,备受业界期待的《2025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沈红华为报告揭幕。
十年磨一剑,见证行业数字化蜕变
自2016年起,上海市住建委连续十年委托上海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组织编制并发布年度BIM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成为中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上海范本”。这份持续十年的坚持,不仅记录了上海BIM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更见证了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性跨越。
《报告》显示,经过十年发展,上海BIM技术应用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质的飞跃。2024年,全市新增报建项目5984个,满足规模以上和BIM技术应用条件的项目数765个,应用BIM技术的项目达728个,规模以上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到95.16%,显示出BIM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高水平普及和深度应用。
上海市住建委建筑市场监管处一级调研员沈宏在论坛现场解读《报告》时特别指出,这份已连续发布十年的报告,“详实记录了十年来上海市BIM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数据,彰显了上海在BIM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活力”。
《报告》指出,经过十年的推进和实践,上海已形成BIM技术应用的政策和标准环境,建立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市场推进机制。BIM技术在医疗建筑、轨道交通、主题乐园等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培育了一批优秀项目和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上海市BIM技术应用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的新建建设工程中,70%以上已采用了BIM技术。行业和社会对应用BIM技术在观念认识、市场机制、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上已取得根本性突破。随着新基建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BIM技术作为助力超大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构建城市数字新底座的基础性技术。
亮点凸显,展现上海特色应用实践
《报告》紧扣“践行”与“拓展”两大核心理念,全景展示了上海BIM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管理体系系统化。《报告》从应用模式、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协同管理及应用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梳理归纳,着力提升BIM技术与项目实施需求的适配性。特别是在应用模式方面,《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年间BIM应用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各自独立应用到业主主导,从设计导向到跨阶段全过程应用导向,再到专业咨询单位总体管理,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BIM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也为建筑项目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专业性。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BIM技术认识的提高,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项目采用业主主导的BIM技术应用模式,以实现更高效的项目管理和更高的项目质量。
行业应用深度化。《报告》聚焦民用建筑、医疗建筑、轨道交通、道桥隧、水务、机场、港航七大行业,总结出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BIM应用成果。例如,在医疗建筑领域,BIM技术已实现从传统的设计施工向医疗工艺流程仿真、气流组织分析、“平疫结合”功能转换等深度应用拓展;在轨道交通领域,上海地铁通过BIM技术实现478公里线路的数字化建设,累计形成1.1T的数字化资产库。
技术融合智能化。“BIM+”成为《报告》的关键词。BIM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三维测绘五项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如上海建工集团在项目中采用BIM+AI技术进行自动化审图,识别设计规范冲突,提高审查效率50%以上;隧道股份应用BIM+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数据与模型动态关联,大大提升项目管理精度。此外,《报告》还展示了BIM技术赋能正向设计、智能审查、工程招标、智慧建造、智能验收交付、智慧运维等多场景应用。
案例涌现,打造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方案”
《报告》收录了大量典型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项目通过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园区。项目采用以正向设计为主的BIM实施模式,通过多源异构模型整合技术,将地形、建筑、市政管线、花卉苗木等模型整合到同一平台,实现项目整体的数字化预建。该项目荣获上海市首个BIM技术应用项目后评估三星级认证。
北横通道新建工程作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创新应用BIM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建设难题。例如,通过建设管理平台,对接盾构机PLC系统,接入地铁专项监测点水平尺数据,录入关键风险源位置及概况,在三维场景中展示盾构实时状态及推进对周边建筑的影响,每日推送盾构日报,实现自动预警并按需推送应急处置预案,形成了一套基于BIM和GIS的盾构推进风险管理方式。
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技术深度融合,通过4D施工模拟实现复杂工序推演和资源动态调配;采用BIM+5D技术进行成本测算和进度款支付管理,实现资金、进度与资源的最优匹配。
展望未来,BIM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升维
当前,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全球城市竞争格局。BIM技术已从工程建设领域的“效率工具”跃升为城市治理的“操作系统”,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此,《报告》也对BIM技术未来发展提出明确方向:上海将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牵引,持续完善BIM技术与制度“双螺旋”创新机制,推动BIM数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参与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与全球资源配置,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可感知、会思考、能增值的“城市智能终端”,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澎湃的数字动能。
具体而言,上海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通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新BIM应用技术水平,深入推进和提升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推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各类信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形成以BIM三维设计和BIM数字化表达的建造新业态;构建全市建设行业BIM技术应用的基础成熟构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