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注意,101a、102皮带空载试车完成,等待指令。”
“收到,运转成功,可以进矿。”
“三二一,咝咝咝咝。”传送带上第一方矿石经2-3号转运站101a皮带到达矿石堆场102皮带,堆料机开始卸料。
2025年6月1日凌晨1点,上海二十冶承建的北海绿色生态铝一期项目迎来正式进矿的重要节点,场棚内微弱灯光照亮了这一重要时刻,历经300多天,他们如释重负,终于完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曾经,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今,在繁忙而美丽的北海铁山港,扬起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风帆,徐徐展开铝产业、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跑”出来的工程进度
2024年7月,项目经理赵志飞带领管理团队入驻现场,全身心投入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此项目规模大、标准高、工期紧,综合管网建安工程标段建设任务,从建设之初便困难重重:矿石堆场桩基施工未完成,综合管网施工场地未移交,竖向道路受全场物流影响,不具备开工条件。许多人望而却步,认为项目“干好难”“难干好”“好难干”。
然而,这只是开始。按常规节奏,足足两年才能啃下的三亿元项目,如今只有十二个月工期,消息一出,所有人心里都猛地沉了一下。这支全新的5人项目团队,既缺乏冶金工程经验,又缺少专业技术工程师,面对进场后种种内外部等情况,建设者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焦灼中多出了一丝冷静,便迅速安排落实材料供应商及分包队伍等招标工作。
转眼50天过去了,原本要推进矿石堆场中间柱基础施工节点进度缓慢,分公司即刻派调工业类项目经验丰富的技术负责人刘勇推动项目建设进度,此举仿佛让项目团队安上了“定海神针”。面对困难,项目团队心中既有压力,也有着难言的兴奋,大家迅速拿出攻坚克难的战斗姿态,一股脑儿往前冲,只为尽快完成矿石堆场第一根中间柱封顶。
方案既定,执行就是战斗。刘勇来到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与甲方沟通场地移交施工等事宜,过程中多次组织召开项目进度推进会,每周召开周例会制定计划,限时完成各工序施工,及时解决协调现场问题。
“喂,常总,综合管网预制柱制作进展情况怎么样?”
“刘总,正在催进度,再等等。”
“再等下去,进度耗不起啊!着急也要保证质量,这点你们一定要做好。”
2024年11月21日早晨,刚刚通完电话的刘勇心急如焚,即刻与土建技术总工杨志驱车前往综合管网预制柱生产厂家——建华建材,发现生产速度十分缓慢,杨志直接驻扎生产一线,连续督造90天,高效率完成综合管网321根混凝土预制柱,佩克梁585根,质检合格率高达100%,成功抢回了15天工期,为全力冲刺12月1日如期安装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矿石堆场棚内37根中间柱,32米高的皮带通廊,搭建起矿石进矿的“绿色”通道。
从图纸会审到方案确定,从工艺优化到施工组织,刘勇带领技术团队精雕细琢,稳步推进原料进矿。10天完成大临场地建设及首个工点临电接入,进场65天完成首个中间柱基础施工,4个月实现首个中间柱结构封顶……一串串令人惊叹的“冶建速度”,让项目团队加满了油,把稳了舵,鼓足了劲。
“钻”出来的技术创效
工业类项目场地施工范围广,多点作业较多,管理难度大,交叉作业多,与房建项目、市政项目、公园类项目施工管理差异非常大,房建项目建设周期长,均为封闭性地块施工,对比之下,工业类冶金项目建设周期短、施工作业点较广、穿插作业较多,更为严峻的挑战随之显现。
在深基坑建设初期,项目团队通过地质勘察分析发现场区地下水较多,易发生基坑坍塌等风险事件,施工难度非常大。经过多次研究测试,项目技术团队决定采用深基坑钢板桩围护及降水的施工方法,基坑开挖过程中未出现渗水、坍塌等问题,有效控制了周边土体沉降,保障了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破除了因地下水多无法施工的难题。
管网支架结构体系设计为钢筋砼支架,钢结构桁架,混合结构支架。钢筋砼管网支架通常为数层门型支架,每榀支架间距6至8米,各榀门型支架通过梁连接形成框架,每层支架梁上搁置各种专业管道,形成多管道共架。项目临近海边,综合管网支架设计方案首选考虑采用钢结构支架,但易受氯离子和盐雾腐蚀,压力管道强碱液体介质电化学腐蚀,现浇钢筋砼工期时间长,直接影响项目后期投产运营。
问题摆在眼前,到底怎么装?如果要给工期、成本、质量、观感排序,让谁“坐”上第一位?经过严格考究,项目团队根据建造成本及工期,采用原有的预制柱设计,全面优化预制装配式钢筋砼管架、梁柱等连接节点采用干式螺栓连接加拼接连接。预制钢筋砼管架生产、运输、安装,虽然受现场、道路、环境多方面影响,但为后续工艺管道施工提供前置条件,提高了整体作业的规范性。
北海氧化铝厂的管网十分复杂,布局纵横交错,一旦管道接错就会导致整个厂区难以运行,如何确保管线的正常使用和管网支架的结构安全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项目团队果断把“战场”前移,把技术创新“实验室”搬到施工现场,自主研发了一种临海长距离多层次预制装配式综合管架绿色建造关键技术,对综合管架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精细拆分独立构件,细化每轴连接形式,柱与柱、梁与柱构件干式螺栓连接或部分拼接连接以满足长距离多规格多层次成榀框架式管架运输安装要求,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团队“钻”进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取得累累硕果。目前,项目已受理4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有色金属协会部级工法、关键技术鉴定已完成。
“尝”出来的酸甜苦辣
约1000亩的园区,综合管网42764米管道,321根预制柱,偌大的氧化铝工业园区里,多项工程错综复杂,像极了大浪淘沙。
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尝了“酸辣味”,记忆很清晰。
氧化铝项目依海而建,迎面吹来的海风带着一丝咸味,盛夏的35摄氏度高温却把建设者们的脸庞晒得黝黑。“刚刚来铁山港区的时候,感觉还好,现在都不敢照镜子,只有牙齿是白的,像一个小黑人。”李宗青打趣地说道。话音刚落,现场巡查完刚回到办公区的安全员黄桂良,脱下灰色工装,黑色底衣白了一片,汗水湿干多次形成了白色盐渍。即便到了冬天,也还是如此。
“在海边,这雨是说下就下,变得特别快,台风都经历好几次了。”坐在一旁的杨志随声附和起来。每一次台风来临前,项目团队提前召开防台风部署工作会议,封闭各临边孔洞,避免雨水进入,迅速组织生活区工人撤离转移至安全地带,做好未完施工现场加固,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应对突发情况。
取快递、买菜困难,园区里交通十分不便,口罩也成了每张办公桌的“标配”,如今已见盒底。每天洒水降尘还是抵挡不住这大车掀起的“滔天巨尘”,垃圾桶里扔掉的口罩白色面被染黄,黑色的工具包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就连坐的黑色软凳早已不见原来的颜色。
一路走来,他们翻越了自己的“浪浪山”。最让赵志飞骄傲的,还是带出了一支“精兵强将”。氧化铝项目建设压力非常大,这一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对于土建专业出身的项目团队来说,这次直接在冶金类项目学习实践,全盘掌握设备安装、钢结构等专业知识,大家都从“冶金小白”蜕变成了“技术能手”,绝非易事。
“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这句《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台词,如今成了氧化铝项目团队的写照。他们勇敢出发,担起压力的重担,迸发强大力量,把一条传统氧化铝产线点化成绿意盎然的“生态铝”试验田。广西擘画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宏伟蓝图,建设者们向海而行,“铝”行新约,淘得“真经”,激起层层浪花,在铝产业、临港产业航道上一路续航。
(通讯员 朱叶静 李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