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设计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绿色低碳关乎一种态度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建筑正悄然改变城市的模样。

目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25年第一批超低能耗建筑及近零碳建筑试点项目已公布。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两个项目——深圳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2栋感染性疾病防治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9号图书馆和行政楼,分别入选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试点,持续打造绿色低碳新范例。自2023年深圳市启动相关试点工作以来,累计已有9个项目(单体)入选。节能减碳,不只是口号,更是贯穿政府工程设计、施工、运行每一个环节的实际行动。

这已经不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第一次“上榜”了。自2023年深圳市启动相关试点工作以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累计已有9个项目(单体)入选。

案例一:深圳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

2栋感染性疾病防治楼

“能耗大户”蜕变“节能先锋”

医院,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也是出了名的“能耗大户”。如何让它既保障功能,又实现低碳?

深圳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项目给出了答案。该项目运用多种创新技术,将2栋感染性疾病防治楼打造成超低能耗的医疗建筑,从“能耗大户”转身成为“节能先锋”,已成功入选深圳市2025年第一批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项目。

该项目采用了“主、被动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通过高性能围护结构等被动式技术减少能量损失,另一方面引入高效空调、智能监测、节能灯具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等主动技术,再结合装配式与智能化手段,真正实现了“效能倍增”。

作为医疗建筑,室内环境的洁净与舒适至关重要。该项目优化空调系统,重症病房采用全新风系统,其他区域则使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还通过洁污分区,污染区排风量大于送风量,确保气流根据气压差定向流动。新风采用初、中效、亚高效过滤,经杀菌消毒处理后送入室内,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保持室内空气洁净。

此外,该项目选用的高效变频高压离心式水冷机组和热回收离心式冷水机组,能效比分别较现行国家标准提升了14%和16.4%,实现节能与卫生要求同时兼顾,设计匠心和医者仁心浑然相融。

阳光、空气,都是“能源”

2栋感染性疾病防治楼及住院楼A塔楼屋面共设计安装639块单晶硅光伏组件,年发电量预计可达42.7万度。其中一部分优先供给感染楼日常用电,另一部分接入“光储直柔”系统,为物流机器人、充电桩、地下车库照明等提供直流电。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设置了6组空气源热泵,搭配高温杀菌和银离子消毒,实现全时段热水供应。清洁能源,正在这里悄悄取代传统高碳能源。

施工过程也充满“绿意”。一标项目部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采用建筑-交通-能源融合技术的标准化智慧低碳创新示范工地,打造低碳运行、低价用能和全碳排放管理于一体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项目部应用边缘自控、钙钛矿光伏、储能、超低电容、V2B充电桩等技术,配置“能碳管家”,实时了解临建办公室的用能和碳排情况。项目办公室楼顶布置了45块450瓦钙钛矿光伏板,总装机容量20.25千瓦峰值,日均发电量70度,可为项目办公区提供电力,年减碳量约13.5吨。光伏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拆卸、可周转,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

像搭积木一样建医院

2栋感染性疾病防治楼创新采用“钢结构+嵌入式模块化病房”体系,101个病房模块(含结构、机电、装修)在工厂完成预制,再运到现场拼装。这样不仅减少了施工扬尘和材料浪费,也大幅降低了碳排放。

智能建造技术正在全面赋能: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物联网……已经实实在在用在了项目建设中。该项目已入选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远程医疗、机器人传输等技术在这里将实现高效应用。

案例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9号图书馆和行政楼

岭南风情蕴藏绿色智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9号图书馆和行政楼,是一处静谧而充满智慧的存在——它不张扬,却以谦逊的姿态与自然共生,在岭南的风与光中,悄然成诗。

这栋建筑首先打动人的,是其对地域气候解读与顺应。深圳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沛,传统岭南建筑中常见的通风、遮阳、防雨等智慧,在这里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建筑布局与朝向经过精密计算,形成良好的风道引导;通高的中庭不仅是视觉的中心,更成为空气流动的“肺”,带动整栋建筑自然换气。一道道幕墙开启扇,仿佛建筑的呼吸口,可根据天气情况智能调节开合。测算显示,全年约有12%~20%的时间,建筑仅靠通风就能保持室内舒适,实现风与空间的对话。

会“呼吸”、能“思考”的图书馆

在这座图书馆中,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各种细节。智能照明系统依托光线感应器,自动识别自然光照强度,并实时调节临窗区域的灯具亮度。天气晴朗时,灯光自然调暗甚至关闭;阴雨时节,则予以补光。这一切发生在无人察觉的瞬间,却让每处空间都保持最适宜的阅读光环境,也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阳光也被“邀请”进来参与设计。建筑中庭顶部采用漫反射材料,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均匀的室内光照,避免眩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外立面则选用了玻璃幕墙与陶棍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建筑的透明与开放感,又借助陶棍的遮阳功能有效抑制了太阳得热。更巧妙的是,东立面和南立面设置的锯齿状采光窗,每一处都与室内自习座位精准对应,仿佛为每一个伏案学习的学子定制了一幅光的画框。

场地设计借鉴岭南地区传统梳式布局,体现良好的风向引导、微气候调节作用,立面幕墙设置开启扇,成为可“呼吸”的图书馆,有效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减少空调能耗。

而真正让这座建筑在绿色维度上实现突破的,是它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屋顶的圆环状光伏组件不仅是建筑的造型语言,更是一座高效的“绿色电站”。屋面光伏与遮阳构件一体化设计,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年发电量约22万度,主要用于馆内照明系统。所产生的清洁电力优先自用,盈余部分则自动储存备用,显著降低建筑对市电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在看不见的地方,更多高效技术正静默运行。整栋建筑选用了COP值(即空调“用1度电产出多少冷量”的效率指标,数值越高越省电)高达5.65的超高效空调主机,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部照明使用LED节能灯具,主要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均优于国家标准的限值;配电、水泵、风机等关键设备也均采用高效型号,从每一个环节遏制能源浪费。

从医院的实践到校园的探索,从光伏发电、自然通风到智能调控,这些真实、可触的项目正在告诉我们:绿色低碳不是未来的设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它不仅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一种态度——是对这片土地的尊重,是对使用者的关怀,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负责。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2025-09-2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669.html 1 3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绿色低碳关乎一种态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