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市更新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蝶变

——上海建工助力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区域城市更新

近日,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期间,七大主题的工程能力工作坊成为亮点,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在相关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其中,“城市更新”工程能力工作坊选址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第三钢铁厂,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2010年化身迎接四海宾朋的世博园区。如今,它蜕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绿肺”,缩影式地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跃升,其区域内上海大歌剧院、双子山、上海温室花园三大核心项目的背后,凝聚着上海建工以尖端工程能力推动城市更新的智慧与力量。

上海大歌剧院:黄浦江畔徐徐展开的巨型“中国扇”

在黄浦江畔,一座形似折扇的白色建筑“缓缓展开”,尽显国风之美,它便是上海大歌剧院项目。作为未来的艺术殿堂,该项目总建筑面积逾14万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2层,拥有不同大小的3个歌剧厅(大、中、小歌剧厅),旨在成为国内顶尖、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歌剧院。

上海大歌剧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扇”,但要将这一优雅意象转化为建筑现实,需要面临超高难度的挑战。尤其是“扇柄”区域——中心蜿蜒而上的双螺旋楼梯,轻薄且无支撑的结构形态,用传统建设方法无法实现。为此,上海建工项目团队采用了两项世界首创的施工工艺,其一是核心区外圈的15米超长、强度达150兆帕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悬挑预应力梁板,其二是核心区内圈厚1.5米的现浇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

项目团队在建设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施工部署、施工流程、施工工序等合理策划分区,辅助进行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整合。此外,开发核心区针对性算法,实现自由曲面结构自动深化处理,最终将近300张平面图纸、超过3万个点位坐标标注全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准确率达百分百,实现了复杂几何形态的毫米级精度控制。

舞台工程方面,该项目打造国内唯一的六宫格舞台,可以实现四部剧目场景的快速切换,且大、中厅配置双向驱动车台的舞台,对施工要求精度极高。项目团队不断完善优化技术方案,对升降机临时支撑胎架进行有限元计算,选择合适的升降机,并按照“先台下后台上、先主台后侧台、先机械后控制”的整体思路进行吊装,严格遵照世界最高等级施工精度控制标准。

灯光与声场方面,项目团队基于模型对舞台进行灯光模拟验证,解决复杂空间夹角最不利条件的验证与优化,在面光桥施工策划阶段微调灯杆位置、灯具安装细节,确保舞台演绎使用的效果达到最佳。对声场模拟分析,优化扬声器的布置,调整安装间距和角度,使其达到高标准的声学效果。

工程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得上海大歌剧院不仅是一把矗立于黄浦江边的“中国扇”,更是一项彰显中国建造迈向“高、精、尖”的典范之作。

上海双子山:都市中心“无中生有”的生态地标

在上海浦东的天际线下,一座郁郁葱葱、绵延起伏的双子山,让市民得以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作为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体,双子山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其意义远不止于增添一抹绿色,更是对城市更新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

在双子山的建造全过程中,上海建工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新型建造技术,攻克各项难点。

山体结构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大规模采用了新型结构——PEC结构(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山体的主框架核心,通过构件的工厂预制及现场无支架快速吊装、结构节点后浇筑一体化技术,全面满足工业化结构施工的高标准要求。

山顶结构方面,因表皮结构斜屋面和屋面上挡土墙施工浇筑及材料周转困难,项目团队专门研发了阶梯式钢操作平台,可按照坡度调节平台高度,提高了现场工业化建造水平。

双子山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理念的体现。它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的界限,将“都市造山”的市民梦想从蓝图变为现实,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景观打造,它为上海市区赋予了新的海拔高度和视觉焦点,也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地标。

上海温室花园:钢厂原址上诞生的“智慧绿洲”

在百年老钢厂的原址上,一座晶莹剔透的玻璃巨构——上海温室花园,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亚洲最大的玻璃温室开放空间,由上海建工负责室内景观设计的温室花园紧邻中心湖,背靠双子山,包含海市沙洲、云上森林、云雾峡谷三大主题场馆,占地约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综合体,也是一座运用尖端科技打造的“智慧绿洲”。

温室花园的建设是世博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三大主题场馆根据植物的生境进行分类设置,结合建筑的空间结构,择取世界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生态片段,打造三种环境类型,分别展示热带干旱植物、热带雨林植物与热带花卉植物。

该项目就像一个不断挑战极限的“创新实验室”,创新点在建筑结构、景观设计、智能系统等方面皆有体现。建筑结构方面,采用大跨度索网张弦铝结构屋顶和巨型采光顶。景观设计方面,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造出了沙洲、雨林、峡谷,完成了极高难度的室内大树种植和立体绿化。智能系统方面,为温室装上了能感知上万个数据点的“智慧大脑”,自动调节整个场馆的温、湿、光、水,确保植物最佳生长状态,同时也给游客最舒适的体感。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环控系统,让这座庞大的生态建筑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运营。

2025-10-20 盛媛 ——上海建工助力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区域城市更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777.html 1 3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