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单一的排水沟渠,正被“两纵三横”的智慧水网取代;曾经废弃的建筑材料,在此“脱胎换骨”成为护岸基石……在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以下简称老港基地),一场深刻的绿色实践,正将“无废”理念写入这片15.3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塑着城市末端设施的生态价值,打造着未来城市的绿色样板。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处理对象最多元的固废综合处置基地,老港基地近年来持续推进智慧低碳建设。2024年,由上海建工(浙江)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建设)承建的两大工程——“老港生态环保基地道路体系整治一阶段工程”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排水除涝设施新建工程(一期)”正式启动,将“无废工地”理念贯穿整个施工全过程,打造绿色基建新样本。通经活络,水系循环焕新生
老港基地原有排水系统依赖“由南往北,由西向东”的单一排水模式,排水效率低、易形成内涝。本次水系工程新建及整治6条河道,总长11.89公里,形成“三横两纵”的水系网络。其中,新开挖的场中河打通中路排水通道,大幅增强了基地中部的排涝能力与水质循环;横一河疏拓,提高了河道的过水断面;横二河直线改曲线,不仅提高过流面积,且结合滨河生态廊道,大大提升了河道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与品质。
为增强水体流动性,水电建设项目团队还对原有泵站进行升级,将基地外围引清河的引水能力从每秒不足1立方米提升至每秒4立方米,并通过新建4座泵闸、7座箱涵,实现内外水体有序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基地的水质。
点废成金,再生建材做主角
在这里,“废”与“宝”的界限被彻底打破。项目团队坚持“双循环”模式:内部小循环,将河道拆出的老石块、废旧混凝土块及沥青等“变废为路”;外部大循环,依托老港基地强大的固废处理产业链,将外部建筑垃圾、焚烧灰渣等转化为再生建材。
这不仅为项目降本增效,也探索出一条城市废料反哺城市建设的绿色新思路。仅水系工程,就节约了商品砼约600立方米、碎石1000立方米。这一理念也延伸至道路系统,在基地的中央大道,水电建设项目团队打造出一段450米长的“无废道路示范段”,通过二次加工污泥焚烧灰、装修垃圾再生骨料、废旧混凝土再生骨料及炉渣集料,将固废转化为道路建设的“绿色基石”,实现了从“废”到“材”的闭环利用。
蓝绿交织,生态廊道现雏形
除了基础设施的绿色升级,项目团队还注重生态景观的融合再造。项目摒弃了传统硬化护岸的做法,全面采用“生态砌块+绿化护坡”的柔性结构。19.82公里的新建护岸,为河道披上“绿衣”,既增强了水体与土壤的交换能力,也为水体生物提供栖息空间。
沿着拓宽的河道,水电建设项目团队正在逐步地把滨水绿道、亲水平台、水上栈道的蓝图变为现实。未来,这里将不再是单一的工程设施,而是一条融合排水除涝、生态修复、休闲游憩等功能的“中央大道生态廊道”,有望成为市民跑步、打卡的“网红点”,并为半程马拉松等多项赛事提供舒适的环境。
智慧赋能,工地管理有“大脑”
这场绿色实践的精准落地,依托着“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全程可视化、可追溯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人员定位卡、机械定位装置、鹰眼监控系统与移动摄像头,系统不仅能实时追踪人员与机械轨迹,还可自动抓拍违章行为,确保施工安全与环保规范同步落地。同时,在能耗管理方面,项目部在生活区安装智能电表与空调感应系统,对200余间宿舍实施“人走电断”,有效降低碳排放,践行绿色运营。
从“治水”到“智水”,老港基地的这场绿色实践以“无废工地”为起点,不仅提升了区域的防洪除涝能力和生态颜值,更以其无废内核与智慧手段,打造了可复制的绿色基建模式。同样的,水电建设项目团队作为绿色基建的践行者,不断为基建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不竭动能,助力城市迈向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