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浪河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接地带,长期面临土地资源贫瘠、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是关乎全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重大课题。此外,补浪河景区作为城市周边的生态景区,不仅承载着展现地方特色的重任,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治沙精神的历史使命。
2023年,榆阳区区委区政府联合都市更新集团发起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研学营地“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设计大师工作营(以下简称补浪河大师工作营),聚焦榆林独特而广大的防沙治沙成果,力图深入挖掘并整合这些独一无二的潜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规划展现榆林毛乌素沙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沙漠生态园博园”。
基于项目的复杂性,特采取“大师工作营”模式,形成项目策划、规划、景观、建筑、灯光照明、公共艺术、视觉导览等多专业的系统性工作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有机的管理,形成整体实施型空间蓝图。都市更新集团邀请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黄晶涛作为总规划师。黄晶涛领衔的规划团队以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绘制了一幅生态与治沙精神交织的壮丽图景,树立了一个兼具文化高度与鲜明主题性的规划典范。
多专业协同的创新工作方式
以策划先行的方式将沙漠园博园项目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相结合,使得项目本身就具有了高度的综合性和鲜明的主题性。同时,采用大师工作营的方式,汇聚各领域的顶尖专家,联合多专业、高水平的大师团队一起为项目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定制,不仅促进各专业的交叉、融合与碰撞,还确保了设计方案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
将治沙精神融入规划设计之中
黄晶涛认为,54名女民兵与沙漠的抗争是治沙1.0时代,不仅重塑了地域的生态环境,更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孕育出治沙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生存意志。治沙2.0时代,省运会项目的融入为这片曾经的沙海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景观,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当下是治沙3.0时代,正从单纯的防沙治沙迈向养沙用沙的新阶段,这将是一个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精神展示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全新时代。它不仅是对治沙成果的生动展现,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不仅要与沙漠和谐共处,更要充分利用其资源,通过精心规划的景观轴线,串联起几代人不懈治沙的壮丽篇章。
规划团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塑造的空间主轴形成层次分明、富于变幻的空间景观序列,同时也是文化主轴展示地域特色以及多种文化主题,更是精神主轴深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决心。
设计理念及总体策略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规划从国家地理格局、大生态、超越行政边界的尺度认知补浪河景区,分析区域的水文地理、流域风土、历史演变,找到场地的“魂”,用治沙精神指导立意,以现有沙漠生态治理成果为基础,保护保育生态基底;以补浪河流域风土为脉络,梳理流域水文系统,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沙则沙;以女子民兵连治沙精神为魂,形成治沙精神文化轴,加强空间秩序,同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场地交通系统,并提出“加强生态示范、保育保护毛乌素沙漠‘林田湖草沙’治理成果,促进文旅发展、以景点辐射周边带动全域旅游,展现本土特色、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弘扬治沙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四个规划目标,发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社会影响力,发掘用地潜力,构建集“生态治理示范”“研学科普展示”“旅游度假标杆”为一体的、具有“沙漠园博园”展示功能的“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规划团队提出“一轴、十二园、三线”的规划结构,组成补浪河沙漠园博园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轴:即治沙精神文化主轴,以治沙精神报告厅为原点向外延伸,构建统领全园的景观主轴线。
十二园:充分考虑密林、疏林、沙丘、农田等资源条件与策划功能的匹配和结合,通过“沙漠变花海、沙漠变绿洲、沙漠变良田、沙漠变森林、沙漠变乐园”的巨大转变集中展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成果,提炼形成以“农、牧、林、草、花、湿地、湖溪”等生态主题特色划分园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组成沙漠生态主题景观园博园。
三线:即大漠风光巴士游线、越野机车穿越游线及沙地湖溪徒步游线,形成三条核心区与拓展区之间的特色体验联络游线。
此外,基于场地内部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松散的场地空间秩序,单薄的内外交通系统以及场地周边旅游配套资源较弱等问题,规划团队提出理水脉、通游路、定轴线、育生态、营配套、划功能六大核心策略,重塑生态空间、植入功能业态、优化生态格局,对景观风貌提升形成积极影响,建构起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新典范。
生态治理
黄晶涛认为,对于生态治理类项目,需要尊重场地现状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充分研究场地周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建筑风貌等特色,对基地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生长等情况展开全面调查研究,以此为依据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生态景观和文化的延续性,对现有治沙生态成果保护的前提下,处理好旅游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进行适度开发。
在毛乌素沙漠地区的“林田湖草沙”生态提升问题上,黄晶涛团队首先研究了区域的地文系统、水系统,分析乡土景观的形成原因,以及上升到更大尺度——解读胡焕庸线,甚至是近年来400毫米降水线北移对毛乌素地区气候的影响,以及研究所处农牧交汇地带的地理特性。研究得出毛乌素地区的气候并不是传统认知里的干旱缺水而是雨水丰沛的结论,更真实地了解到了补浪河项目的生态现状,才能在生态保护方式的选择上做到因地制宜。
展望未来
补浪河项目地处榆林的乡村。规划时,众人都希望通过项目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吸引城里的市民到乡村旅游,达到城乡互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黄晶涛说,项目要融入乡村环境,不能为了生态治理而治理,要考虑经济性,考虑文旅融合,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摒弃城市化景观的设计语言,考虑后续实施的易操作、低投入、低维护,整体景观效果达到耳目一新。
对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未来发展,黄晶涛有许多期待。他说,第一阶段应该是“+生态”,要完善景区的服务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等,提升景区的“硬”实力;第二阶段的未来才是“生态+”,注重活力、魅力、文旅、研学、游学等系统性的建设,形成景区的“软”实力;软硬结合,实现景区高水平的呈现。
(CBC建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