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下称“中国环联”)表示,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而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甚至高达95%以上。 此前,生态环境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2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我国建筑垃圾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存在二次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建筑垃圾成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 数据显示,我国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成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以浙江省为例,经测算该省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亿吨。此外,建筑垃圾传统运输、填埋带来的粉尘污染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点源之一。 中国环联2月9日发布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业2018年度发展报告》称,从存量来看,全国过去50年间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在未来50年大都会转化成建筑垃圾;全国现有500亿平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内也将大都转化为建筑垃圾。 中国环联称,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届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峰值,预计会突破30亿吨。如遇严重地震灾害,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会更多。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手段滞后,管理基本无序。”中国环联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仍处在相对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阶段。按一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目前我国每年所产生的15亿吨左右建筑垃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将超过30万亩。 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建筑垃圾处置不当,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生态环境部点名。 多地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 建筑垃圾是城市矿产,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节约大量土地、天然原材料、煤炭等资源能源。 有机构研究结果显示,资源化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节省堆放占地万余亩,减少取土或代替天然沙石千万立方米,节省标准煤500万吨;可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指标;可新增就业岗位,带动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一种可资源化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若将其经过资源化处置,则95%以上可作为原材料回用到工程建设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按照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应达到13%。 《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还提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制定建筑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 同时,继续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正联手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截至目前,北京、浙江、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已出台建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和综合利用方案。 企业渴求处置费补助和税收优惠 中国环联上述报告认为,在政策推动和环保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建筑垃圾处理市场的空间将快速做大。“若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可达到欧美、日韩水平,将这些建筑垃圾宠儿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可创造万亿元价值。” 但目前全国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仅有70条左右,小规模处置企业几百家,以民营企业为主。总资源化利用量不足1亿吨。已建成规模化的生产线实际产能发挥不到50%,且大多处于非盈利状态。 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上存在诸多障碍。一些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拆迁,垃圾产生方(包括政府和拆除公司)因需要支付较高的清运成本,愿意改为就地资源化处置的方式,但在财务和审计上无费用合理出处。 此外,建筑垃圾处理需要临时存储周转场地,需要建混凝土搅拌站及制砖生产用地,但目前在土地协调方面普遍遇到困难。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也需要得到政府有关建筑垃圾处置费补助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进程还有待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中国环联表示,我国现有关于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规以建筑垃圾对市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重点,并不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范畴,没有明确设定建筑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力度也偏小。 中国环联上述报告说,目前仅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固定投资的财政补贴标准。而事实上,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前期研发投入巨大,无论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技术、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等等都需要大量投资,“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固定投资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 上述报告同时建议,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管理制度,同时出台相应标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