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直接关系到上部建筑设施的精度、稳定性、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并且因为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地下工程比建设地上工程施工难度更大、技术更复杂。中国二十冶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秦夏强自1988年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来到二十冶后,就一直从事地下工程建设,此后于2005年又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造,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取得累累硕果,在地下工程建设中谱写出精美的华章。 扎根基层 技术攻关解决施工难题 秦夏强在参加工作之初,即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技术,以勇于创新的特质及对工作的满腔热忱解决实际问题,为项目保驾护航。 在参加基础规模和施工难度在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坑”的上海地铁一号线徐家汇车站的施工建设时,秦夏强及所在团队用拼装式活动钢导墙代替钢筋混凝土导墙,提升了二十冶在深基础施工中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做专职工程师时,秦夏强参加了上海船厂、浦东胜康廖氏大厦、南新雅商厦等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深基坑的传统施工方法遇到很多困难,甚至难以实施。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秦夏强进行了“地下连续墙预制榫式接头”的研制和试验,形成《地下连续墙预制钢筋混凝土榫式接头施工工法》。该工法在后来的基坑工程中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并在浦项广场项目中通过上海市建科委技术鉴定达“国内领先”,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入职二十冶30年来,秦夏强以过硬的技术功底,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确保了一个个项目的高质量运行。 1998年秦夏强任上海浦东世纪大道4.1标工程项目经理时,在杨高路下立交施工中,巧妙利用“时空效应”理论,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地铁隧道回弹控制在13.0毫米以内,远远低于地铁公司提出20.0毫米的上限;主持“杨高路立交施工对地铁2号线的保护及理论分析”的课题研究,并于2000年通过上海市建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该工程被评为上海市“市政金奖”,获国家市政工程“金杯奖”。1999年被评为“市重大工程文明工地”,秦夏强本人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活动“记功个人”;进行宝钢2030冷轧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创新地采用RC桩SMW工法,大大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组织完成“预制拼装式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的开发,该工艺在大港金东纸业厂房改造工程中正式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秦夏强获得宝钢工地“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宝钢1780热轧不锈钢工程的旋流池是建在软土地基上的国内超深基坑之一,它以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施工周期短,成为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秦夏强带领旋流池工程课题组在当时国内外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规范中也没有相应条款规定的情况下,多次进行试验,在离心模拟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段半逆作法施工工艺、无支撑开挖、减压降水干封底、信息化监测综合技术,顺利完成深33米、直径28.1米的大型地下工程,得出计算圆形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的拱效应等效支撑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计算圆筒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的经验公式,成功地解决了超深大型圆形基坑的施工难题。该成果获得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并于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苦耕不辍 工匠精神锻造技术人生 秦夏强在地下工程领域苦耕不辍,用自己的行动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渗透到施工细节中,成就了地下工程的安全实施,也造就了个人的技术人生。2003年他被评为中冶集团地下工程技术首席专家,2004年获上海市宝山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5年被聘为马钢新区、浦钢搬迁罗泾工程技术咨询专家。 在珠海横琴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极差,淤泥层平均厚25米,最深处达41.5米以上,具有高含水率(平均62.06%)、高压缩性、大孔隙比、高灵敏度和低强度等特性以及流变、触变特征。超深厚淤泥地基处理国内鲜有成规模系统介绍,且没有直接参考的规范和经验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秦夏强带领团队模拟高压缩性软土加载排水机理,确定了吹填砂预沉量、固结沉降量与淤泥层厚度最佳关系比值;提出了深厚欠固结淤泥20~25米非标合理处理深度及卸载标准,优化了e-lgp曲线沉降计算方法,发明了真空堆载预压处理系统局部再造等方法,填补了软基处理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实现一次性吹填施工,发明路基堆载土标高控制方法,提高施工效率20%。此项创新共获授权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两项;部级工法两部;发表论文6篇。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地质条件复杂,仅2250热轧工程场地就跨越砂地、海漫滩—海积平原及玄武岩台地三种地貌单元。针对含水率超过65%、塑性指数达到28的淤泥层里的深基坑开挖问题和桩基需穿过埋深约15~20米,强度超过100Mpa的玄武岩层等施工难题,常规方法均无法实施。秦夏强及其团队对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大量的试验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复杂地貌单元条件下地基处理及深基坑综合施工技术》和《复杂地质条件下PHC管桩施工关键技术》等创新技术,解决了施工难题,如期优质地完成了施工任务。由二十冶施工的2250热轧工程也因此荣获中冶集团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并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潜心钻研 多年求真获得硕果累累 秦夏强勤于思考,锐意创新,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组织和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施工新技术研发项目、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中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重点课题研究,拥有上海市科技成果13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4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两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11项、国家级工法两项,主编行业标准两项,获多项技术专利。任二十冶总工程师后,组建完成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中冶轧钢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中心、中冶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获评“十一五”期间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总工程师。 作为二十冶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技术分会理事等职务的秦夏强,经常告诫工程技术人员,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不断钻研、不断探索,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他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领域人才。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道路上,秦夏强从未止步,未来,他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高技术发展之路,为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