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陪父母逛花市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不知道从何时起,爸妈对养花种草这件事情特别着迷,一有空闲,必然要去逛花市的。三角梅、郁金香、茉莉、海棠……如数家珍一般地跟我介绍他们喜欢的植物,自然也是不会空手而归的,每每都要搬上三两盆花花草草带回家。前几年我总爱调侃他们,请放过这些花草吧,跟你们回家估计就离枯萎不远了。
前些年,爸妈买的花常常会凋谢,后来究其原因,那些花草大多是频繁浇水,被溺爱死去的。这些年,生活闲适了许多,他们渐渐养出了心得,妈妈竟也学会了细心温和地照顾植物们适宜的温度和干湿喜好了。植物们一天天茁壮成长,无论是露台还是阁楼,家里楼上楼下处处绿荫环绕,花香四季。院内一池清水,水中撒上几尾小鱼,种上几枝莲花,倒有几分“花香盈袖信步闲庭”的淡雅与闲适。每当遇上昙花一现的好时节,半夜坐在阁楼等待花开那更是常有之事了。
生活不易,但有趣的日子也会时常发光,每天都会充满乐趣和愉悦。母亲自从卸去繁重的教学工作后,生活也日渐闲适了许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她喜欢的事情了。每天工作之余读书游泳,打理花草,练习毛笔字,偶尔学习素描、唱歌,把自己退休前的生活过得丰富又多彩。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前些年和日本艺术家保科丰巳聊天时他说的那番话:“繁忙中闲适的日子是一个个新的开始,要为自己定下新的目标。”因为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审美与乐趣。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如同庄子“曳尾于涂中”,陶渊明“但使愿无违”一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释放和慰藉,不以心为形役,追求愉悦的心情和充实的内心,是何其珍贵呀。
放慢生活的脚步,带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找寻那些隐秘于生活中的爱好和乐趣,有效地拓宽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去增加人生的厚重和深度才是件有意义的事。人生之路,精彩也好,平淡也罢,总要在自我愉悦和身心快乐中走过不同的风景才是。用兴趣和趣味来抵御精神的空虚和意志的消沉,去激发个人的意志和活力才是最为有益的方式。
有人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都是最为平凡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点燃热情,才能释放出生命中更为可贵的意义。
生命需要兴趣的滋养。新的一年蹁跹而至,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我们什么年龄,都要去找寻和保持那份难能可贵的兴趣和追求。什么样的兴趣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会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索,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取更为知性和有意义的生活。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自己的爱好延伸生命的长度,积蓄自我的能量。
是的,那些有趣的日子,时常会在平凡的生活中烁烁发光。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修”即不断地改正自己,“行”是要把正确的理念、法门付诸日常生活实践。在很多人印象中,“修行”一词与佛法的修炼有关,必定要天天诵经礼佛、吃斋茹素,再不然就是执着于深山老林中的冥思苦想。其实不然,“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砍柴挑水无非妙道”,生活其实就是“道”的显像。将修行融入生活,以观照当下,对于我们优化自身素质、提升精神品质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无论在宗教还是世俗生活中,修行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自我修正与约束、自我提升与完善。为了成就与现阶段相比,视野更宽广、境界更高远的自我,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剔除杂念、抛却种种机巧偏私,关注现实、关注内心,在起心动念中戒除“贪嗔痴”,找寻安放心灵的家园。
工匠精神,最初是从传统意义上从事手工造物的手艺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追求,其中所蕴含的缓慢、稳定、踏实、坚持、专注、求精等品质,在工匠们的造物过程中呈现出来。从“工匠精神”中,我们积极谋求的是一种能适应并作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基调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要求,对规范、调节我们的行为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下社会,“焦虑”和“浮躁”已成为时代的通病。很多人希望可以通过修行来摆脱精神上的困扰和障碍,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宁静。工作中不断磨砺技能的“工匠精神”与人生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修行”之间,其境界显然是相通的。因此,“工匠精神”唤醒了我们对自身工作状态、生存感受的关注,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现世修行的一种有益方式。
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单调枯燥甚至异于常人的坚持,异彩纷呈的背后不光是灵感,更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打磨,技艺的练就亦是如此。匠人通过一招一式的反复练习和实践,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急不躁的成长和积累,动作才能烂熟于心,技艺才能臻于成熟。通过实践、体悟“工匠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放慢脚步,达到不急不躁、平心静气的状态。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急”和“快”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出名要趁早”,各种“速成”泛滥而至。我们着急着长大,着急着成功,逐渐失去了“慢”的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显然是不会有这种焦虑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功夫不到家、技艺不成熟、能力达不到,就不可能做出技艺精湛的好作品来。这样对技艺把握的心性才能形成,一旦获得,就不会再轻易失去。随着技艺的不断纯熟,匠人就可以达到人技一体的高度,在制作过程中完全融入和投入,达到技神合一的境界。“忘法”不是不需要技法,而是不执着于技法;“忘相”不是不需要形相,而是不执着于形相。只有忘掉技法,忘掉形相,打破对技法、形相的执着,匠人才能够见到工艺的本性,并通过作品传递给受众。
一位做金工的朋友告诉我,入行学习之初,必须先用3D绘制准确的结构图,标注精确尺寸后方能着手制作。三四年后,只需画简单草图便可开始制作,七八年后草图亦不再需要,而开始关注制作中的偶发因素。这些不可预测的变数或失误常常赋予创作者新的灵感,每次会成就不一样的作品。这个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双手几千次几万次的反复劳作,正如信徒对佛法无休无止的诵念。修行讲究“功夫”,技艺的形成亦是如此。日本民艺运动之父柳宗悦也认为,只有经历过时间的磨砺和沉淀,匠心之作才能遵从内心,顺其自然完成,这时所有的元素,造型、颜色、纹饰都是开放的,无须刻意规定,这并不是制作者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伴随着技艺的成熟,匠人的心和手获得完全的自由,已超脱于意识之外,这时自然便将选择的自由赋予他手,人会因此变得虚心,会归于无,不复雕琢,如开悟之人圆融无碍。
通过实践、体悟“工匠精神”,以启发我们沉下心来,抛却浮躁杂念,学会专注。工匠们的一生往往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意味着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在剔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中,抛却种种机巧营私,把工作本身当作是人格独立和精神愉悦的目标,名利、技术、身体都可看作是外境的干扰,追求一种“无我”的审美关注,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将造物活动的忘我专注和精益求精,比喻为君子对自我修养的不懈追求。工匠造物,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得物质利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既是追求器物的完美与极致,同时也体现了对至善至美妙境的追求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工匠造物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过程。今日重提工匠精神,是因为当今的造物界各种明目张胆的抄袭、作假甚嚣尘上,皆是因为欲望的膨胀和急于成功的浮躁,让人过于执着名利,把“我”看得太重,求不得又放不下。修行讲究“去执”,首先要去除“我执”,所谓“求不得”,不过是当欲望超出了自身能力的范畴,引发的痛苦纠结焦虑而已。只有当我们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把世俗性的工作和生活提升为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才能摆脱物的羁绊。
所有外在艺术的形式都是我们内心“相”的显现,创作者在什么状态,器物就会显现什么状态,造物如此,修行亦同此理。不管我们身处哪个领域,如果想达到最高状态,首先内心要达到最佳境界,依心所造,唯心所现,大约便是如此。“平常心是道”。任何人,只要拥有了这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努力工作的欲望,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匠心”的人,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修行亦是如此。工匠精神和修行从本质上说都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从而达到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