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有好几条马路,虽然不很长,却还是可以区分出一段一段。走过长乐路,长乐路也恰是这样。最早的长乐路仅仅是瑞金二路到茂名路一段,取名蒲石路,那是1914年的事情了。而后蒲石路向西和向东延伸。向西延伸及至华山路,为上海西区的一部分,是所谓的“上只角”;向东延伸则是市井气息渐浓。东西格局很像与之平行的巨鹿路。
三千多米长的长乐路,大约可以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历史不一样,格调不一样,气息也不一样。我将华山路至常熟路这一段的长乐路看作西段,常熟路至瑞金二路的长乐路看作中段,余下的便是东段了。东段长乐路,虽然没有可以贴上大上海标签的楼宇,虽然没有西区生活的宁静,不过东段的市井,东段的风情,东段的故事,同样精彩,甚至可以说,因为市井生活的建筑被拆毁很多,它的风情、它的故事反而被冷落了,被隐匿了。
某一个初冬残阳之日,从瑞金二路向东,我在这一段长乐路上“独乐乐”一回。
坐北朝南的一长排民居,高福里、中和邨、庆福里,三条大弄堂一字排开。三条弄堂都是有着百来年的历史。弄堂走进去,是过街楼,再走进去,是“万国旗”——衣裳就晾在头顶,还有些许棉毛衫之类在滴水。弄堂是老了,历史也因老旧的弄堂而积淀。中和邨14号,是“世界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的诞生地。门外石碑,记载了1933年中国最早的大型慈善机构的风起云涌。隔壁弄堂庆福里18号,已故影星上官云珠曾经居住过;当年谁都是房客,匆匆而过,已然是八十年前(1939年)的往事了。
退出弄堂,恍然看到红底黄字横幅高挂着:“高福里地铁旧改征迁……”
横幅下小店还没有开门。这一段街面尽是服装小店,一开间门面,各有各的招牌,也各有各的潮。几十年前也是小店居多,只不过那时候是烟纸店、杂货店居多。有好几年了,这一段的长乐路被称作是旧日上海风情所在:路不宽而有梧桐,人不多而有闲趣,店不大而有风潮。在些许明星店的引领下,这一段的长乐路“潮”声响到了海外。
潮了几年后,对马路的向明中学和社会科学院收回了所有的沿街潮店门面,马路两面失去了平衡,潮也就说退就退了。几个月前,有网名惊叫,“最后一家潮店关闭,曾经充满想象力的上海长乐路,终于空了。”网民说的是NPC,被称作“中国第一家街头品牌集合店”。
马路对面向明中学和上海社科院的正门分别在瑞金二路和淮海中路,长乐路只是它们的后门。1902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后为震旦大学附属中学,这就是长乐路139号。在比邻的141号,是美国圣心会修道会创办的圣心小学,也就是后来的长一小学;1936年会院内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并附中小学和幼儿园。这就是为什么社科院和向明中学是相通的由来。如今,139号是社科院,141号的长一小学已经归并到向明中学,143号则是向明中学原来的后门。向明中学的历史也是从马相伯1902年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算起。
今日社科院和向明中学在长乐路的后门造得比正门更有气派,庄重而远市井风情,闲人也就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