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5日23点,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揭晓,88岁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普利兹克家族名下的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的一个国际性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建筑领域的最高殊荣”,旨在表彰一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评委在评价矶崎新时说道:“在追寻建筑意义过程中,他创造了高质量的建筑,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无法用任何一种风格来定义。他始终保持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设计每一座建筑,他的思想一直行走从未停滞。” 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曾经用几个“不容易”评价矶崎新:“实在不容易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创造力;实在不容易在创造力过程中表现得这么不连贯、不一致,以及充满想象力。矶崎新先生的工作有时候优雅,有时候伤感,有时候粗鲁,有时候也是抽象的。他是新陈代谢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使矶崎新先生成为我永恒的研究对象。” 中国建筑批评家范迪安评价矶崎新说:“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提供了大量遗产的条件下,他不是顺从已有的建筑观念和主义,而是以批判性的视角重审建筑的现代进程及其本质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首先是一个建筑精神的探险者,他的探险精神和意志源于他对一切已有建筑秩序、规则、方法和风格的怀疑,他的目光穿越了建筑与城市、结构与规划、自我与社会的界线。” 从现代“传统”到超前“模式” 在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矶崎新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在同时代的建筑师中,他拥有惊人的产量与影响力。矶崎新是第49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也是获得此殊荣的第8位日本建筑师。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3年,矶崎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初创之期,矶崎新接到了设计大分县图书馆和福冈相互银行大分支行两个任务。他运用从丹下健三那里学到的知识,辅以自己的理解,完美地完成了这两幢建筑的设计。 之后,矶崎新又接手了大阪世博会的场馆和群马县近代美术馆的设计。由此,矶崎新的工作室便开始被日本媒体大肆报道,矶崎新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名古屋的有时庵外观低调,与外部庭院的风格有机结合,传达出“存在有时,品茶有时”的禅味。矶崎新谈到,他一位在中国学习禅学的朋友曾分析过:时间不是流逝的概念,而是迎面飞来的感觉。为了解释时间的存在,矶崎新将历史悠久的欧美建筑和其他建筑设计中原本分散开的木、石、金属融合在一起,诠释一瞬间的感觉,最后取名有时庵。 迪士尼集团总部大楼于1991年建成。这栋大楼的主体是4层办公楼,中间入口部分做得很特别,是一个大圆桶似的建筑。不和谐和不统一的建筑构图,借鉴了流行文化的元素,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设计迪士尼集团总部大楼之前,矶崎新被选为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的设计师。现代美术馆所展示的东西和其他普通的美术馆是不一样的,艺术家们不能只是将东西摆在里面,而是要将作品融入建筑本身。这是一种新的想法,也给了矶崎新很大的启发。 于是后来负责迪士尼项目的时候,矶崎新将米奇这种形象也带到了建筑本身当中。当时的日本设计师一直被认为是制造严肃文化设施的建筑家,都不愿意给迪士尼这类流行文化设计建筑。然而矶崎新很好地把握了流行和专业的平衡,将其完美融合。 威尼斯海岸比约恩森住宅最初是艺人的后期工作室。当矶崎新将其改造之后,房子的主人比约恩森希望自己入住其中,于是就有了比约恩森住宅。后来,比约恩森有了自己的孩子无法继续在此居住,于是就转给了如今的主人——摇滚吉他大师埃立克·克莱普顿。 这个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宽大的录制空间和较小的私人空间相结合,而且矶崎新应用了白色的木质石膏版作为内部的墙壁,又给这座紧靠着威尼斯海岸的建筑注入了足够充沛的阳光,也难怪埃立克会把这里作为他最爱的居所。 位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的人间科学馆建成于1995年,正面设计了一面弧形墙体作为屏障,从而能够和恶劣天气抗衡,而背面则由酷似日本屏风的曲折墙联结而成。矶崎新的灵感来自对于人体本身的思考:人体的肌肤正如屏障一样,遮蔽着神秘的内部器官。 拉科鲁尼亚人间科学馆是在西班牙的东北港区的一个建筑,那个位置地表非常坚硬,因此建造十分困难。另外,这个科学馆会展示一些人体或者科学发掘的研究成果,给孩子们参观。与此同时这里海风也很大,所以建筑需要抵挡狂风的侵袭。综合了种种因素,矶崎新最终选择了表面较宽的石料和日本屏风石作为表面材料。 近几年,矶崎新完成了一个“城市生活塔”的建筑设计,这是以前米兰世博会场的一部分,而米兰会场已经搬迁,这个建筑将进行改建。矶崎新主要负责的是办公区域的设计,他在本次设计中诠释了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近于无限的设计理念。 在中国的实践 矶崎新这些年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新厅,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作为艺术家的想象力。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建成于2003年,由五大部分组成:酒店、办公区、美术馆、商业区和一个公共广场。这个项目最令人折服的部分是酒店,它包括多功能厅、宴会厅和会议厅,巧妙地和整体建筑连接在一起。这也是矶崎新在中国的“成名之作”。 当时,矶崎新主要负责深圳艺术中心的设计,受戴志康邀请,才前往上海。随着对上海这个城市的逐渐了解,矶崎新认为,上海需要集多元素于一身的建筑风格,而不仅仅是将数个高层建筑排列在一起。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建成于2013年,由矶崎新和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领衔设计,是一座完全服从建筑声学理念设计的跨世纪佳作。从建筑学来看,矶崎新更像是一位与城市规划对话的先行者。 由于建筑周边都是法式住宅群,建筑高度不高,且地块附近有地铁经过,矶崎新认为这幢建筑的设计是非常棘手的。于是,矶崎新最终使用了砖块的极简主义风格,并将建筑的一半埋在地下以降低高度。至于地铁带来的震动和噪音问题,他又使用了弹簧来将声音隔离。再配合音效专家们的共同努力,这座音乐厅才终于达到了国际音响效果水平。 “未来的城市就是废墟” 在思想激进的20世纪60年代,矶崎新标新立异地提出了“未来的城市就是废墟”,他的“空中城市”方案是他最著名的“未建成”作品,也是关于未来乌托邦城市的大胆预言。“唯有建设未来的人,才有权利裁判过去”,矶崎新的“反建筑史”观念,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一种深刻忧患,也足以体现他作为一名建筑大师的魅力。 矶崎新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说:“废墟”有几个不同的理解。第一就是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时间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事实上对时间,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方说“瞬间”,在这个点,未来和过去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过去的废墟会留存到现在,就像将来也会变成废墟一样。在某个时间点上,未来的废墟和过去的废墟是同时存在的。第二,以前的东西渐渐成为废墟,然后消失,接下来又在未来重新建成,因此可以说未来的城市是现在城市的废墟状态;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未来的城市也可能会变成事实上的废墟。第三,建设跟摧毁事实上是在同一时间共存的。 矶崎新认为,“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不是他对未来城市悲观的看法。相反,这样的思考会促进城市的建设。对这个题目会有两种方向的认识,一种被认为是对城市悲观的认识,反过来也是一种乐观的认识。“事实上对我而言是乐观地在考虑这个问题。未来城市并不是到废墟就结束了,其实一样东西,从它获得生命的时刻开始直到变成废墟、生命消失,这种直线型的概念是欧洲的概念,不是东方的概念,东方的概念会认为事物消失以后还会再生。”所以,矶崎新说“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是东方的概念,不是西方的概念。它是消失,也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