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探索中华智慧的绿色建筑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解读中国特色的“智绿建筑”

“我们的绿色建筑应该有中国特色,这一特点是超越过去所有技术的堆积,中华生态智慧将是中国绿色建筑的一大亮点。”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第五届第二次会员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协会名誉会长吴志强在题为《中华生态智慧是绿色建筑的中国特色》的主题报告中,通过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智慧案例,归纳总结中华建筑智慧的特征。 绿色建筑不是“舶来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随后的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各大发达国家建筑发展的先导。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2003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LEED标准,此后该标准在美国部分州和一些国家被列为法定强制标准,并被多数人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直到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看似刚刚起步。 但吴志强以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中华大屋顶”为例,将我国的建筑节能理念往前推了数千年,也印证了绿色建筑并非“舶来品”。“大屋顶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其中还有很多节能降耗的原理,”吴志强介绍说,由于我国地处北纬,夏至时太阳升至最高,大屋顶可形成最大的阴影,冬至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低,阳光则可引入室内,“这就是我们现在常提起的被动式建筑。” 除了大,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造型也与众不同。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的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还蕴含着科学的原理。吴志强介绍说,内凹的曲线可给雨水加速度和更远的抛物曲线,“雨季时将雨水抛往最远处,以此保护建筑根基不被浸泡侵蚀。” 中华“绿色”智慧源远流长 除了“中华大屋顶”,吴志强又以更具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婺源民居和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介绍了中华“绿色”智慧的奇思妙用。 天井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元素,天气炎热时,走进内部会感到特别凉爽,那是因为“院落大门在开关之间,门墙形成拔风管道”,吴志强说。据了解,这是天井的“拔风效应”,即和天井相连的热空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从而离开天井的空间,同时地面冷空气因密度大而下沉。此外,天井与院落结合使得南北向的空气流动,促进了自然通风。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很多院落中,都有个“标配”——假山。“假山不假,假山可真用,”吴志强指出,假山通过虹吸现象把地下的水汽吸到假山里,而地下的温度在夏天低于室外温度,在冬天又高于室外温度,所以当风吹过假山洞口,就把更低或更高的风吹向院落,夏天送凉风,温度可降低4到5摄氏度,冬天则送暖风。“假山是个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 吴志强认为,这些凝聚在传统建筑中的“绿色”智慧应该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的一大亮点。他强调,“要承中华古建筑中的思想和智慧,而不仅仅是形,”但现在很多绿色建筑仅仅是建筑加上绿色节能技术,是很多绿色技术的堆砌,却没有运用建筑本身来节能。值得庆幸的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很好地传承了中华“绿色”智慧,以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将“中华大屋顶”的绿色作用发挥到极致。此外,屋顶花园上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光热发电系统也将自然景观与高新技术做了完美结合。 从“色绿”到“智绿” 吴志强将绿色建筑分为“色绿”“术绿”“材绿”和“智绿”四个阶段。其中,“色绿”是最初级的绿色,即外观上的绿,“术绿”是指各种绿色技术,“材绿”是指材料绿色,最高级的是“智绿”。吴志强指出,以人工智能思维引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阐述新中华生态文明的“智绿建筑”特征,即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整体秩序、尊重代际演化,让“智绿建筑”在世界绿色建筑中贡献思想、贡献智慧、贡献技术、贡献方案,引领产业供给。 他强调,要创造新的中华“绿色”智慧,一要吸纳中华智慧里的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二要吸纳现代的西方新的技术,让两种文明集合形成新的文明;三要创新。“新中华智慧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华智慧的结合,以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吴志强总结说,中国绿色建筑要进入世界领域,就要进入“智绿建筑”。绿色不仅仅是绿色,还包括中华智慧和人工智能智慧,创新我们中华民族的绿色建筑,一定会形成世界之中国品牌。

2019-03-21 徐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解读中国特色的“智绿建筑”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22.html 1 3 探索中华智慧的绿色建筑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