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轰隆入眠来,万物风帆正劲起。”在春鸣百里、啼啭芳华的河南省渑池县,中国能建西北电建公司承建的荆庄风电场二期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据史实资料记载,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之滨的渑池县是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这里留下了活动足迹。地处渑池县天池镇境内的荆庄风电场二期工程属于高山风电项目,总投资约7.61亿元,总装机100兆瓦,风电机组主体由“锚栓、塔架、机舱、发电机、叶轮”五大部分组成。根据工程合同规定的工期,今年8月30日,中国能建西北电建承担的44台风电机组将通过250小时试运行,全部并网发电。
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诠释初心。根据高山风电场建设的特点和难点,中国能建西北电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工程规模,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基坑开挖、材料运输、设备安装、杆塔组立、导线展放”等14个单位工程的108个分部工程的网络进度控制计划,提前确定工程主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在原材料的选用环节中,管理人员及时会同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共同考察供货厂家,3级审核材料计划、货源选择和材料送批、订货、运输、验收检验,并且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检测、分析每批拟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取样验证铁丝、钢筋等重要原材料,保证材料、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明确、数量准确。场区道路是连接44台风电机组之间的纽带,主要服务于风电设备的安装和运行后的维护。在场区道路修筑中,中国能建西北电建采用“平面分区、区内分段”的技术方案,施工人员结合路面结构和路料组成,充分发挥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优势,安全、高效地推动宽度5.5米、累计长度29.086公里的坡度各异、路径不同的场区道路修筑进度,积极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风电基坑的开挖和浇筑是风电工程的重中之重。荆庄风电场二期工程风电机组采用预应力锚栓基础,仅单台风电机组基坑使用的钢筋总量就达到51.047吨,浇筑混凝土512立方米。面对复杂而繁重的风电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筑,中国能建西北电建按照技术指导方案中确定的标准和措施,强化“水泥、钢筋、碎石、沙子、添加剂”等原材料的检测和试验,遵循“开槽护坡、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严格“基坑开挖、垫层混凝土浇筑、锚栓组件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接地网敷设、基础回填”等阶段的工序和工艺;采用相同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风电基坑中“管群密集、钢筋稠密”等使用常规混凝土难以浇捣密实的部位,杜绝了风电基坑浇筑中容易出现的混凝土“漏振、离析”质量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能建西北电建通过“横道图比较法”“S曲线比较法”“香蕉曲线比较法”“前锋线比较法”等方法,及时而准确地调配施工力量,确保工程节点目标的顺利兑现。
“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据介绍,荆庄风电场二期工期每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与同容量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976吨和844.4吨,将有效促进渑池新能源产业开发和经济升级转型,为“仰韶文化”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