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承建的国内最大跨度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矮塔斜拉桥——商(丘)合(肥)杭(州)铁路跨颍河主跨220米的矮塔斜拉桥胜利成桥。作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之一,该桥的顺利建成,为商合杭铁路北段的提前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建商合杭高铁是我国客运专线网的重要干线和华东地区南北向的第二客运通道,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该桥梁在设计上创新性地采用了塔梁分离的半漂浮结构体系,是国内高铁桥梁建设中的首次运用。正因为是“首例”,注定了商合杭矮塔斜拉桥的成桥之路充满了艰辛坎坷。
十厘米的“变更”
大跨度桥梁的斜拉索系统是斜拉桥的主要承重结构,而斜拉索锚块的安装可以说是盘根错节。项目部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在斜拉索锚块位置发现了锚块钢筋、索导管、横梁预应力束和梁体钢筋碰撞严重。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冲突情况,项目部制作了该锚块位置的1:1实体模型。按照设计图纸,每隔10厘米需要在顶板上安装纵向水平钢筋。当A型号的钢筋在设计间距内布设完成后,又需要在两个A型号钢筋组成的8厘米距离内安装B、C、D型号钢筋。如果按照图纸施工,在有限的8厘米范围内会出现钢筋放置不下的情况。
“如果不对斜拉索锚块钢筋进行优化,不仅影响锚块的混凝土浇筑质量,而且施工起来费时费力。”项目经理张光亮说道。针对该问题,项目部邀请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查看实体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方案。一是取消掉一部分钢筋,包含主梁、横梁、锚块钢筋中重叠的钢筋;二是将部分型号的钢筋等截面替换。“以大代小”,原先需要两根小型号钢筋,现在用一根大型号钢筋替代;三是优化部分型号钢筋的长度和位置,避免与索导管、预应力管道的冲突。在得到设计院的认可后,施工方案顺利变更,工效得到提升,为每个锚块的施工节约了6天时间。
双重“精准”
分丝管是斜拉索连接主塔的重要部分,由55束钢丝组焊而成,鞍座处每一根斜拉索角度标高不相同,施工中一点小小的偏差将影响全桥的受力及成桥后的线形。因此分丝管的架设至关重要,对端头定位提出了严格要求。
“夜晚就是我们进行测量定位的最好时机。”测量部部长左珂介绍道。原来分丝管是柔性结构,容易变形,温度对其影响较大。而项目所在地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只有等夜晚气温恒定的时候,才能够保证测量定位的精确。测量定位本来只需要一台仪器就可以进行,为了能够得出更可靠的数据,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影响,项目部用了两台仪器进行测量放样。两处数据进行复核比对,最后确定下了定位点。
三层安全“关卡”
在矮塔斜拉桥施工过程中进行过方案变更,原设计的“先塔后梁”变更为‘塔梁同步’施工。该项方案的变更是革命性的技术变更,主塔和主梁施工同步进行。这样的立体交叉施工是上下齐动,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安全防护必须强效升级。
项目部利用木模板在主塔模板的桁架上对其进行全方位封闭,如同给主塔套上一个“安全环”。随着施工的进行,高空作业也会产生坠落物。项目部在相邻主塔模板的桁架底部设置了双层防坠网。虽然密目网能够截住一部分掉落物,但是无法接住大的物体。于是,项目部又设置了三级防护棚架。这样一来,大的掉落物经过缓冲后,就坠落在了棚架上。防护棚架由钢板与槽钢焊接而成,稳稳当当地避免了破坏。
从“干活的时候,束手束脚,像走钢丝似的。”到现在“干活干得热火朝天”。三层安全“关卡”撬动的是工人心里对于安全的顾虑,这块石头落了地,工程平稳顺利地向前推进。
一次环保“巡回”
颍上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项目部从进场以来就提出了“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的理念。因此,项目部不仅对于生产和安全的要求高,对于环保更是毫不松懈。
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施工班组长老章组织班组干完活正准备离开,看着一地的垃圾,技术员们俯身一一清理,并截住了老章,要求清理工作必须“今日事,今日毕”。干完活,一群人“灰头土脸”围坐在一起算了一笔账:每天顺手把垃圾清理走花不了几分钟,如果堆积在一起,就会耗费大把的时间。如此,众人“一拍即合”,以后垃圾“当日产,当日清”成了“黄金法则”。将环保落实在日常使得项目部在历次文明工地的检查中,也获得了多次表扬。
矮塔斜拉桥合龙完成后,大型施工设备都退了场,一艘打捞船却在河面上忙碌了起来。尽管在施工时项目早已通过逐级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定期检查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情况。在桥梁工程施工结束后,怕有“漏网之鱼”,又专门派打捞船对该区域河道进行“扫描”和“打捞”。
从开始到结束,项目部的这场环保“巡回”为颍上添了“绿色生机”。河道两旁原本裸露的泥土植上了绿地,远远看去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颍河被你们一建设,比原来美多了。”当地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一晃三年过去了,印着中交三航的蓝色旗帜在寒风中被吹得呼呼地响,站在28米高的桥梁上一眼望去,平静的颍河在流淌。岁月如流,它见证了这个工程的开始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