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梁鹤年:“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

近日在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专题培训会——“以人为本规划”专场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荣誉理事、加拿大女王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梁鹤年做了题为“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分享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前提、 “以人为本”的规划好处、“以人为本”的规划怎样创造出最好的人居等真知灼见。 梁鹤年首先对“以人为本”的规划进行宏观上的阐释。他指出,国土空间规划聚焦于国土空间的使用与分配,最基础的层面是土地(包括空间)与用途的匹配。梁鹤年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要有三个前提,即合国情、合逻辑、可操作。 他分析了“多规合一”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多规合一”协调不同空间和主体的发展与保护需求,这是当前空间规划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难题。为解决规划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亟需提出具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发展理念,以支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回归到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的本源,服务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破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国土空间规划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国土空间规划初建的根本依托,也是融合新旧规划体系各自优势和化解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导向。 “以人为本”的规划好在哪里? 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物质、政治条件和约束里找寻土地与用途之间的最适合匹配。 梁鹤年从人性的角度详细解析了自存与共存的关系,他指出,自我保存是“保存己身的存在和维持己身的本质”。人的自我保存不单是生存,而是生存得像人;与人共存也是让别人生存得像人。因此,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是对称的、平衡的。自存/共存平衡乃是人的天性,但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平衡点,而且人与人之间会有很大的共识和一致。“以人为本”的规划就是帮助正常的人做合理的事。 他指出,在人人有共存意识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存的空间;在人人都只有自存意识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自存空间都会受到威胁。所以,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怎样与人共存?待人要如待己,也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思考他的自存所需,即是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够保证双方公平,才能持久。所以,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标准。换位思考是自存与共存平衡的开始,也就是从“理想”转为“合理”。 梁鹤年阐释道,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引导各方利益往“合理”着眼,从“合理”出发去寻求各自的自存与共存平衡点。这样,规划的纠纷或会减少,成功解决纠纷的概率或会增加。非但是人与人之间要自存和共存平衡,人与天、人与地都要自存和共存平衡。这是自然之法,是天道。遵从自然之法就是天人合一。在某种程度上自存衍生效率,共存衍生公平。因此,效率与公平不可能是对立,而是共生共灭。 “以人为本”的规划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也有物性。理性驱使他保持自存与共存的平衡,物性引导他聚焦于具体的物质需要和追求。这些需要和追求有一定的空间维度,也就是通过空间上的接触去满足这些需要和追求。在这些空间的接触上,用他的物性去衡量安全、方便、舒适和美观,也就是“人的尺度”。规划就是通过匹配土地与用途使人满足和满意。 “以人为本”的规划怎样创造出最好的人居? 梁鹤年指出,土地与用途的匹配创造出居住之所、社交之所、学习之所、休憩之所、生产之所(包括渔、林、农、牧)等等,可简称为人居。最适合的匹配就是地尽其用、用得其所,也就是最好的人居。 “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以满足人的理性和物性为指导原则的规划,它的起点在于人:人的正常理性、人的共通物性。终点也在人:人与人之间自存与共存平衡的人居。因此规划的实践要考虑“人”与“居”。 梁鹤年阐释道,“人”是一种“身份”的理念——通过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者。“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体”(例如家庭、企业、社团等)。 “人”的基本属性是年龄(“个人”:孩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个体”:规模大小)、性别(“个人”:男、女;“个体”:主要是业务类别)、生命阶段(“个人”:成长、成家、生儿育女、空巢、独处等;“个体”:主要是发展阶段)。 “个人”的偶然属性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个体”的偶然属性是资本实力、行业地位等。 基本属性决定追求的空间接触机会,偶然属性支配追求的能力和方式。基本属性不可改变,特定的性别、年龄、生命阶段有特定的空间接触追求。规划的作用是改变偶然属性,特别是他的空间条件和约束(例如经济、社会)去提升其空间接触机会。 梁鹤年强调,“居”是个空间接触,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有多层身份。每个“人”同时是空间接触机会的追求者和供给者。“人”聚居是为了增加空间上的接触机会。在特定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下,特定人居类别将是特定空间接触机会的供、求交汇点。 “居”包含三个变量: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居密度。人口规模是人居规模的基本变量,而人居规模是空间接触机会的基本变量。在一定的时空里,一定的人口规模下,人居会由不同的“人”组合,他们追求和提供不同的空间接触机会。因此,人口结构也应是人居的基本变量。人居密度直接影响空间接触机会,是规划工作的焦点。可用的手段包括土地部署、道路系统、功能等级、园林格局、楼层分布、城市肌理等等。 梁鹤年指出,把理性“人”以最小气力追求最高自存/共存平衡演绎在国土空间规划上就是“人”“通过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最优化”:“通过聚居”是因为人是理性的群居动物,知道在聚居之中自存与共存会相得益彰,会使他生活得更美好;“追求空间接触机会”是因为空间接触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当然这包括追求正面空间接触和避开负面空间接触);“最优化”就是自存/共存的最高平衡。换句话,“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以尊重人的尺度,按自存与共存平衡的法则去建设和管理合适的“居”。 规划是信仰 梁鹤年表示,规划本身其实是一种“信仰”,建立在一些不能以经验去“证明”的信念之上。起码有四个含义:一是明天会来;二是明天有可能比今天好;三是较好的明天可通过人的努力达到;四是带来美好明天的努力包括了规划。用四个词来总结这些“信仰”就是:希望、乐观、积极、至诚。 规划者要相信有明天,因此规划是个希望的事业。规划者相信明天会更好,因此规划是个乐观的事业。规划者相信较好的明天可通过人的努力达到,因此规划是个积极的事业,鼓舞和鞭策规划工作者择善固执。择善是顺从天道;固执是持之以恒。因此规划是个至诚的事业。规划者相信带来美好明天的努力包括了规划。规划者的择善固执就是依从天道,坚持天道。天道之中以“义”为著,因此规划是行义的事业。“义”的英语是“just”, 也是“刚好”的意思,自存与共存刚好的平衡,这就是“以人为本”的规划,为的是“大家好”。 梁鹤年在报告中表示,多规合一其实是把几个相关的规划领域统筹和协调,包括主体功能、土地利用、城市、农田、林业、生态等。每个规划领域的空间维度、功能类别,以至分析方法、政策手段都大有分别,但原则不变:以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去实现“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使用和分配。《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个工具。使用者是政府部门,负责处理具体的规划。《导论》的主索引是政府等级(经线),辅索引是规划功能(纬线)。每个经纬交点会有典型或代表性的规划问题;每个典型或代表性的规划问题会有一个或多个示范案例(示范如何用以自存与共存平衡的规划原则去处理/解决问题)。 梁鹤年阐释道,“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是全民共享与全面共享的规划。“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以自存与共存平衡作为规划决策的原则,因为自存与共存的平衡来自“自然之法”,是“天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遵循的法则。人、事、时、空是一切人类现象的基本变量,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事”是空间机会的追求,“人”是相关利益,“时”是所处之际,“空”是所在之地。 “以人为本”的规划就是以自存与共存的平衡(满足人的理性)为原则和以人的尺度(满足人的物性)为衡量,去创造个人和整体的空间接触的最优化。创造的杠杆是通过国土空间的使用和分配。 有关自存、共存以及自存与共存平衡,梁鹤年认为:首先,自存与共存平衡不同于自存、共存,而是第三种状态。其次,自存与共存平衡有高低水平之别。第三,“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追求的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特定利益主体间的自存与共存平衡达最优值(不是最大值)。 梁鹤年总结道,规划是个乐观、积极、择善而固执的事业,尊重人的理性与物性,相信“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标准”,为的是“大家好”。

2019-04-15 综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31.html 1 3 梁鹤年:“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