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楠,1931年生于上海,他是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澳大利亚建筑学会(RAIA)的名誉资深会员,麻省理工学院北京校友会理事,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名誉市民。曾担任英国《建筑学报》地区编辑,中、日、韩建筑学会联合出版的《建筑理论》中方总编辑,《建筑热能通风空调》顾问。主要著作和译作有:《阅读城市》《特色取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人文主义建筑》等。 《建筑三观》一书为张钦楠先生建筑学术思想集粹之作,是他对中国建筑创作、文化发展、建筑师素质提升、业界改革开放的又一项新的重要的贡献,值得新老建筑学人阅读借鉴。 《建筑三观》三卷合成的大作,具有三大特色,即:重点论述建筑创作目标与过程,强调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和体验,追求建筑文化内涵,彰显建筑师作用的责任和职业道德。 笔者冒昧地再谈一点阅读时的具体感受。 首先,翻阅了该书的参考文献书目时就让我惊喜,即刻引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 参考文献书目数量虽然不多,一共18本只占了一个页码,但列入其中的10册中文书、8本原版外文书,显示出作者选择文献的深度、广度、高度、新鲜度,真令人赞叹。这些文献几乎全是我闻所未闻,更未能研读的。这表明作者确实博览群书,高屋建瓴,“站在巨人肩膀上”、厚积薄发地写出经典之作。 为了使读者便于准确认真地理解作者的论述内容,他专门写了《建筑三观》的十个要点作为导读: 1.建筑(设计)是个解题过程; 2.解题的三个层次:安全、效益和文化; 3.我国建筑创作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 4.大数据的确定是要以小数据为基础; 5.建筑创作离不开传统; 6.建筑创作需要全社会的阅读能力为支撑; 7.对城市建筑的阅读也要有方法论的培育; 8.建筑是人创造的,不应轻视和抹杀建筑师作用; 9.建筑师是专业人才,又是职业人士,需要良好的职业环境; 10.建筑师需要一个把学术和职业建设密切结合的自治组织。 三卷合成此书的结构关系通过这十点提要,使读者心里有数,更加明确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第一至第五要点是论述建筑创作理论的重点。这里的理论创新属于源头创新,难度是比较大的,理论性比较强。特别是关于文人建筑传统论述,是作者创造性地开拓的学术新天地,有着较大贡献。 看到张先生对我国古代山水诗人谢灵运、王维等人的诗意探索分析文字,我很是佩服。显然,作者有其家学渊源和古文修养,一般人是很难胜任的。 他强调建筑创作目标的关键是“三个层次(安全、效益、文化价值)、三个传统(皇家建筑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文人建筑传统)和一个核心(用贫资源创造高文明)”。这种提法和思路很有新意,开拓了建筑创作思维的新空间、新视野、新思路,提出了对塑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建筑文化的更高级的要求——树立追求建筑文化意境的意识,不但出建筑产品,更要有建筑作品的品位。 第六、第七两点指出阅读建筑和城市重要性和相关的方法和经验,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使自己创造的建筑与城市具有文化内涵,如果建筑师没有认真地阅读体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应当被列为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基本素养。中国的古代园林之所以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文人所为。对此研究与继承,无论个人和全社会都普遍不够重视,这是我们创作上的“薄弱的环节”。 第八至第十要点强调了建筑师(包括建筑学术组织)在城市与建筑创新的主导作用和双重身份,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士,需要把学术和职业结合起来。这是张先生由来已久的主张。他遗憾地讲,这是他“创己”人生的“三败”之一,“至今伤痛依旧”。 张先生对提升建筑界建筑文化水准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确实是我们后继者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