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奋力拼搏中的南通建筑业企业家,并试图唤醒人们的观念,找回社会的共识,让企业家们得到应得的社会认知、同情和尊重!
江苏南通是闻名遐迩的“建筑之乡”。在众多人的眼中,建筑老板都是有头有脸、风光无限的人物:住拥豪宅,出门豪车,穿着名牌,喝着名酒,抽着名烟,一副大亨派头。可有几人知道老板光鲜背后的辛酸乃至血泪?该市原市委书记罗一民曾用“五千五万”概括南通铁军生态:踏遍千山万水、依靠千军万马、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
镜头一:曹老板过年如过关
建筑公司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的是:工人工资、材料费等一般年终总结账。这对老板来说,过年如过关,年底的日子不好过。
曹老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建筑老板,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前年,他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承接了一个合同价8000万元的住宅小区施工项目。他心中盘算这个工程两年做下来可挣三四百万利润。可到楼盘封顶、年终结算工程款时,意外发生了——开发商突然宣布破产。虽然在几个月前他有所耳闻,但毕竟想不到风雨来得如此之快、之猛。开发商破产了,“虫多不怕刺”,反倒落得一身轻,工程烂摊子由承建方收拾。
“墙倒众人推”,紧接着的连锁反应令曹老板更是措手不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银行催贷、材料商要款、农民工要钱……尤其是农民工,打着讨薪横幅,围攻老板,闹着跳楼,聚众去市、省上访。“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曹老板一下失去了往日的风光,霎时狼狈不堪。情急之下,他向政府频频发出紧急呼救。“维稳”压倒一切,政府出面了,但原则是: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政府不可能给钱。曹老板一头的怨愤:我一无过错,同是受害者,这么大的窟窿,凭什么要我来填?我该怎么来填?不是我赖账,是开发商不给钱啊!农民工想跳楼,可真正要跳楼的该是我啊!
兔子急了也咬人。曹老板提出一连串的质疑:开发商的财务报表前三年都是盈利的,何以忽然资不抵债几个亿,破产是一夜形成的吗?开发商在不具备售房条件的情况下,是如何披上合法的外衣,获得合同备案、房屋销售、房地产证等一连串绿色通道的?开发商几亿元的房屋销售额怎么在破产报表中不见了踪影?按照债权债务的法律清偿程序,承建企业理该享有同等条件下的破产企业资产优先拍得权,然而拍卖开发商的资产,他这个大债主居然毫不知情,数亿元的评估资产最终是如何仅以五分之三的低价成交的?如果将此开发商的资产优先抵押给我们,会出现今天这样的闹局?
然而,曹老板的呼声、置疑如石沉大海,一滴水花都未激起,他只得满含热泪,打落门牙往肚里咽……
镜头二:张老板被互保捆住了手脚
由于工程垫资、名目繁多的保证金等因素,即使实力再强的施工企业都遇有资金短缺的难题。于是,融资难、融资贵,成了抑制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企业间互相斥资、担保贷款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惯例。而一旦单方失信,或资金链断裂,则一损俱损,极速“死亡”。因此,一些建筑老板往往不是死于惨烈的市场竞争,而是死于高融资成本的拖累。
2015年8月,某建筑公司张老板与另一家建筑公司的沈老板签订了向银行贷款6000万元的对等互保合同,合同期限一年。合同签订后,双方各向银行贷款6000万元。不料张老板的到期贷款都还了,沈老板却言而无信,不但贷款逾期,连利息也一分未付。银行向沈老板催债,沈老板已无能为力,银行便转向担保的张老板要债。6000万可是一笔大数字,使张老板一下招致重伤,银行不给续贷,经营陷入困境,并直接影响了工程款、材料款、农民工工资的支付,企业内部人心惶恐。
为追债,张老板无数次寻找沈老板,但沈老板跟他玩起了“躲猫猫”,找人不见,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张老板六神无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一筹莫展。
镜头三:李老板盲目扩张断送江山
李老板是“50后”,青年时代正处于“文革”疯狂岁月,小学未毕业就回家“修地球”,16岁去了建筑工地当学徒。20世纪80年代,文化水平不高却头脑活络的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靠胆量及利用双轨制政策、市场法制不完善而迅速暴富。在“掘得第一桶金”后,他便信奉“马无夜草不肥”的初衷不改,一路“闯红灯”、拉关系、走捷径,赚得盆满钵盈,肥得冒油。
然而,随着市场秩序的逐步建立、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李老板的“看家本领”玩不灵了,与“富二代”比明显落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虽然他的名片上印着“研究生、客座教授”等靓丽头衔,但大多人心知肚明,其实他连“总裁班”都没进几天,这些光环都是通过捷径花钱买来的,脑袋并不真的富有,骨子里依旧是个土豪式的企业家,缺乏远大目光和统揽全局的超强能力,难以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企业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富有成就后,李老板这山望着那山高,“有钱就任性”的劣根性暴露出来,他盲目“转型升级”,触角四处延伸,实施“多元化”战略,国内、境外,房地产、加盟店、光伏业……什么火做什么,什么流行捣鼓什么,却不知隔行如隔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有多少人才、技术、资金难关,市场上难跨的槛、不解的迷、需避的险。结果产业链过长,业务不精,精力有限,掌控不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专业疏了,副业黄了。终于到了2017年5月的一天,他的资金链彻底崩裂,再也扛不过去了,“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不得不宣告破产,由亿万富翁一夜间跌入“亿万负翁”深渊。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