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根据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福和在参加某大型建筑公司战略规划研讨会时的发言录音整理。
在建筑业发展到今天并已经到了顶峰的时候,中发建设有限公司才开始发力向前。我想大家都会问:现在才开始做是不是晚了呢?能不能成功呢?我的观点是何时都可以是成功的起点。为什么?建筑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有千百年的历史,我们看今天如日中天的中建、中交,在建筑业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历史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可以说在历史面前大家都是属于新来者,企业真正的崛起也就是十几二十年。所以,今天开始也可以成功。
对于中发建设这样的企业,要成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
解决思想问题,要信守常识。现在的新思想很多,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我觉得首先要信守常识。常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实事求是”,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远的路也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这次我们定的五年规划有些目标已经超过了现在的能力,但只要坚信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循序渐进,用时间和走过的路来证明,也许这些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再比如战略规划里面讲到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就集团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只要去做,这个体系完不完整、系不系统也是相对的,只要比今天做得好,就比原来更完整。
解决思想问题,是信守规律。我的感觉,建筑企业要信守三条规律。第一条信守企业成功的规律。企业成功的规律是什么?让客户满意。中发建设未来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客户满意度,也许你的价格比较高,但只要客户觉得物有所值就行。在中国建筑行业,民营企业活得并不容易,但是就在房建这个高度市场化、过度竞争的行业,仍然有些民营企业做得很好,比如龙信。龙信和仁恒合作二十年,陈祖新董事长曾经告诉我,仁恒让他做了几个项目之后,问他“陈祖新你亏了没有,你如果亏了,我再给你一点钱”,仁恒为什么会说这话,就是龙信做得好;那龙信真的做得毫无瑕疵吗,也不是,它只是比别人做得更好。第二条是要研究工程业务的规律。我们战略规划里提到的业务主要还是施工总承包。五年规划期内先做施工总承包,五年之后干工程要去思考更高层面的业务,比如工程总承包。我研究工程行业二十年,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工程行业两颗王冠上的明珠,一颗是工程总承包,另一颗就是BOT模式中的运营管理。从长远来说,我们要慢慢向工程总承包转型。为什么金螳螂能够这么成功,实际上他们就是做专业领域的工程总承包。第三条是要坚守项目成功的规律。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项目成功的规律其实就是以成本为中心,从签约开始,到履约、结算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成本管理。
解决思想问题,要保持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中发有豪华的办公楼,有好的客户口碑,地产业务做得很好,一句话不差钱,但我想中发跟华为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从网上看到,任总出差还在机场等出租车,这一定不是华为要节约多少成本,而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向上的动力。上溯近百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程,艰苦奋斗是很重要的一种动力。如果你到井冈山去参观,会有很直观的感受,井冈山的战略纵深其实非常短,只有五个哨口,从最东到最西和最南到最北的直线距离都不会超过三十公里,中间有片小平地叫茨坪。这样的一座山被围困,尤其是冬天,粮食补给都进不去,怎么办?可见其艰难。毛主席在那坚守了一年多的时间,红军在那坚守了三四年的时间。正是有了这种艰苦奋斗、向死而生的精神,长征才能走完,才能走到延安,一位先生把这种经历总结为“苦难辉煌”。
中发集团过去也是从艰苦中走出来的,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种精神一定不能舍弃。我们战略规划期内提出组织的调整、组织的完善会有一个过程,在组织不完善的时候,事情多怎么做?如何做好业务和人员配置之间的平衡?对于这样的考验我们只能“五加二”“白加黑”,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们的建筑业务起步比较晚,能力可能也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如果有乐观拼搏的精神,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克服困难的劲头就会很足。
解决思想问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思想越开放,世界就越大。开放体现在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的开放;比如有些领导到了四五十岁以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面对今天、未来是不是还管用?有些可能管用,但是有些已经不管用了,这就要求各位领导在思想上一定要与时俱进。对未知的领域保持开放态度;新时代每个人未知的领域太多。对于传统建筑人,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业化就算是新兴领域。最近和信息化专家探讨数字建筑,这对于大多数人也是新领域。我们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尽量不被时代落下。对不可预计的结果保持开放的心态;战略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不确定性时代,战略只能保证方向大致正确,完全正确是很难的,但我们的组织一定要充满活力。如果你相信它,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很可能就实现了。如果你觉得这也难那也难,最好的战略也只能是空谈。
除了思想开放还要包容。我们党有三大法宝,其中之一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讲的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包容。对于我们集团来讲,越开放越包容,就越能摆脱路径依赖,就有可能躲过很多陷阱。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切实推进。
要切实推进就要有执行力。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一流、二流的战略之间的差距比较小,但是不同的执行力之间的差距却是很大的。执行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计划和目标的严肃性、有没有“比、学、赶、帮、超”的团队。在建筑工程企业里面,中国建筑的执行力是比较强的,我对中建系统内的绩效文化、排名文化是很钦佩的,工程局排名、号码公司排名、合同额排名、收入排名、应收账款排名、利润排名,各种各样的排名,这都是执行力的基础。
要切实推进就要步步为营。实现五年规划目标的路,其实就是我们集团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路。华为有一个说法,“华为不是优秀的企业,我们只是在追求优秀的路上”,“华为的人是傻子,我们不去、也不会走捷径”,“华为就像乌龟一样,一直在慢慢爬”,华为也就爬了三十年,做到了世界最顶端。类似做法的人很多,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牛人叫曾国藩,采用的战术办法是“结硬寨,打呆仗”,他的思路就是不管仗怎么打,先在敌人的城池外面天天挖沟,里三层外三层,敌人的粮草运不进去,就会自乱阵脚。就是用这种傻办法,曾国藩的湘军战胜了太平天国。用习大大话说叫“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如果我们集团在座的领导把当年公司成立之初的历史找出来,保持当年的劲头,实现现在五年的目标一定不是难的事情。
要切实推进就要抓核心能力,不走捷径。建筑行业能走的捷径都被人走完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了。作为研究者,我也发现中国建筑行业的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之间能力差距非常小,有些企业表面上看规模很大,但其实核心能力与我们中发建设相差无几,我们努力几年,就跟他们没有太大差异了,这对我们追赶领先企业很有好处。
最后提一点建议,就是巧妙运用三种发展动力。
我感觉,未来几年中国建筑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可以总结为三种或者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驱动,比如增加人员、设备、资金;二是管理驱动,做好管理体系,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第三是创新驱动,转变过去的生存方式、管理方式、作业方式。比如现在的建筑工业化就是对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的一种改变。对于我们集团来讲,未来规划目标的实现不应只靠资源投入,要坚持三条腿走路,力争三种驱动力各占三分之一。通过三种驱动方式,相信五年之后我们会在建筑业务上取得令人惊喜的成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了新的目标就需要各位领导具备新的心态,有了新的心态就能找到新的方法。如果我们坚持道、法、术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并且充分利用好内部资源,相信五年的规划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