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商业重镇汉口,两座高225米的双子塔建筑高高屹立。作为长江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武汉环球贸易中心的建成,为武汉的天际线画上崭新一笔。近日,该项目还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BIM助阵,铸就“钢铁之躯”
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承建的武汉环球贸易中心,是武汉市级政府重点工程,由两栋45层的“5A”国际甲级写字楼、裙房艺术文化休闲商业街和1栋高端公寓组成,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项目A塔楼总用钢量达1.2万吨,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虽然这个200多米的“大高个”远远看去身材“苗条”,但全身上下却都是“钢筋铁骨”铸成的硬实“肌肉”。
“在12根圆管柱包围而成的外钢框架内,是120根型钢梁和错综复杂的钢筋,环绕着500平方米的核心筒,钢筋密度达2厘米,这在全国范围内的钢结构建筑中尚属罕见。”项目经理白贺昶说道。
如此庞大规模的钢结构应用,必然离不开BIM技术的全面支持。在钢筋“包围”的核心筒之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混凝土浇筑是项目施工难点之一。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多年经验,塔楼模板体系最终确定采用爬模与铝模组合形式,即塔楼外墙及井筒内墙采用钢模板,其余水平结构和竖向结构采用铝合金模板,从而实现每个楼层一次性浇筑成型,结构更加安全、工期更短。爬模架与核心筒结构相连,结构每施工一层,爬模架整体向上爬升一层。从远处看,整套模板系统就像一顶蘑菇帽子,随建筑一起长高。
爬模方案的优化只是武汉环球贸易中心项目BIM应用的冰山一角。优化铝模板方案实现148.7万元的成本节约,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效率、缩短工期、节约物料,充分实现了经济价值。
两天一层,交叉施工好又快
解决了外围混凝土这层“护身符”的问题,内部的节点就成为攻关的又一个重点。如果将每一个钢梁比作一根粗大的“针”,那么如何才能将“针”穿得又快又准?项目团队使出两个“杀手锏”。
第一个是“超高层建筑核心筒预埋件施工技术”。这是项目创新采用的施工手段,即在钢梁吊装前,先通过BIM技术“预设”好埋件位置,帮助钢梁“对号入座”,保证钢梁吊装又快有准。该工艺还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二等奖。
第二个便是项目创新工艺。为了将这些参差错落的“针”更快更牢固地串联在一起,项目采用“先铰后刚”的施工工艺,即在每一层钢结构焊接前,先用高强度螺栓将钢梁和钢柱连接牢固。与此同时,其上一层的钢结构吊装工作同步启动,“吊装-焊接”交互推进,平均两天时间钢结构就能“长高”一层,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1毫米误差,全方位检测“无死角”
想要扎实地“种”好这片“钢铁森林”,首先要保证每个节点和构件的安装精度。为此项目部成立钢结构部,对钢结构排布进行优化设计,对每个构件的连接方式、焊接顺序、焊接坡口的大小及方向、安装尺寸等,用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再依照现场反馈数据进行构件尺寸调整,以确保结构安装精度。
由于是超高层项目,对钢结构定位要求精度非常高,从制作、拼装到焊接、测量,项目环环都带着“放大镜”去发现问题,有效保证了钢构施工质量,误差精至1毫米。
以焊缝检测为例,把控程序就包括了——加工厂现场复测、项目管理人员自行检测、第三方检测单位复测、第四方检测单位复测。在聚精会“测”的两年里,项目管理人员穿梭在“钢铁丛林”里,累积进行自检和陪同检测超1000次,“最难熬的还是夏天,每次检测完,工作服都能拧出一把水来。”正是这一次一次的过关,才保证了每个构件的焊接精度,误差控制更是超过国家标准规范。
同时武汉环球贸易中心项目的创新“智囊团”——徐小洋创新工作室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创造了五项发明专利,被评为“江城十大智慧工地”。
工作室带头人徐小洋说:“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筑领域同样如此。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创新也是建筑行业的必由之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今,中建二局锻造的双子塔,屹立在长江经济带,正准备奏响城市发展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