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以“国际视角下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为主题,探讨和分析中国城市群在新的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为未来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路径。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承办,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协办。
大会的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致辞。本次年会的议程包括五个主旨演讲,一场对话,两场论坛,以及会议总结等。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以《国际视野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若干思考》为题,通过回顾京津冀出现的变化和挑战,对比世界级城镇群,提出了京津冀未来发展的展望。
对比世界级城镇群具备持续的人口聚集态势、明显的功能圈层结构、网络多中心的服务体系,京津冀的城镇体系成熟、城际交通供给和公共服务完善任重道远,其特殊的人口规模和建设密度意味着更艰巨的区域与城市的治理难度。
杨保军认为,未来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交流。他建议,京津冀应建立网络化、多中心的职能体系与门户体系,分担北京功能;加快构建若干产业增长极,形成全球领先的创新高地;推进北京大都市圈统筹,按照廊道+圈层节点模式实现跨界融合;构建“城际+市郊铁路”的高效设施网络以及“一核四带多区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带来《地区差异视角下城市群演化特征初探》的主旨演讲。
他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发展条件差异性(包括所处国际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了城市群的不同形态及演化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圈层+放射式”的环湾发展结构,沿湾地带产业结构综合、空间联系紧密,城市网络不断发育,中心城市崛起,核心板块不断清晰;长三角地区呈现宁—沪—杭—甬“Z”字核心廊道,有多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内部在核心城市的引领下呈现差异化和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网络化进程持续加速,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正成为走向全球城市引领下的世界级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环海相拥,沿海板块特征差异明显,产业梯度等级差异显著,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城市网络组织等级化特征显著,网络凝聚力不足,行政区划等级壁垒仍然存在;西北、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城镇密度相对较低。哈—长城市群地区城市网络发育缓慢,整体偏好次区域发展,核心城市省内控制力迅速上升,地域临近特征明显,核心城市都市圈已具雏形。兰—西城市群核心廊道仍待发育,两大都市圈结构初步显现。
赵民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趋于完善,一体化进程明显。环渤海地区空间组织相对松散,一体化进程亟待加速。东北及西北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内部组织较为松散,其背后是缺乏内在需求。以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镇所组成的都市圈发展应率先提上议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谭纵波带来《澳门空间演变的特征与展望》主旨演讲。他以两次城市规划研究为主要线索,回顾澳门回归前后城市空间和规划发展的历史轨迹。
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可拓展空间不足、澳珠缺少深度合作这三个核心问题,1998年的《21世纪澳门规划纲要研究》提出了改变形象、拓展空间、提高质量、稳步发展四个城市发展战略,并根据对城市未来发展三种情景的预测,提出了稳定型、调整型、转换型三个空间规划方案。澳门回归后近20年的发展,以上三种情景均有不同程度的实现。澳门可拓展空间不足和澳珠缺少深度合作问题在填海和横琴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则呈现继续强化的趋势。
2016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城市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了三大愿景、五大目标和“新三岛”空间格局。三大愿景包括“拓空间、变结构、强民生”;五大目标包括“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拓展民生用地、形成澳珠融合、构建空间新格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在构建“新三岛”空间格局之下,研究提出了“空港陆枢纽居中,右中心,左平台,后历史,前未来”的空间发展核心策略。
谭纵波认为,在大湾区规划纲要对澳门的定位和要求下,澳门未来发展将依托于稳健的政治、开明的治理、成熟的社会以及多元的文化等几大核心竞争力。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Alain Chiaradia的主旨报告《超级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巴黎大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梯度、新城镇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对比巴黎和长三角的轨道交通规划。作为世界超级城市,巴黎致力于通过新的环形交通规划解决城市职住不平衡下的通行压力,并希望能够借此传递更加社会公平的理念和都市发展环境。上海已经具有当前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且上海地铁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各个站点的区位优势,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学理念中的“马太效应”,即:城市中心地段以及重要转乘节点等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更多资源。他认为,通过系统的交通规划网络和关注的空间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不平等问题。
东京大学教授城所哲夫的报告《大都市区的形成及挑战》以东京为例分析了日本城市结构的变化。他说,2000年前的东京城市发展由东京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界定,以多中心方向为规划目标,这种规划政策限制了商业活动向单一中心聚集,引导至次中心产生协同发展。但2000年以后,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下,城市发展主要由市场推动而非政府统筹规划。与此同时,东京也在致力于系统化的城市规划,如2002年颁布的紧急城市再生区域政策等,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努力。
反思2000年前后城市政策的巨大变化,他认为,日本需要从新的方向定义城市政策,强化都市群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主要方向是更多专注于不同社会领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具有创造性的城市政策,更多关注在中心区域的老城区要不断进行改造和重新再生的功能促进,以及平衡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
主旨演讲之后,又相继举行了“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未来与方向”的对话交流和“新时代的城市群发展”“澳门回归20周年研讨”两场论坛。最后,谭纵波对大会进行了精彩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