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江苏省首次明确提出要将南京打造成“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核心交通枢纽”。5月起,有关南京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消息密集上线。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背景下审视南京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
南京是江苏省内唯一同时拥有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国家级铁路枢纽的城市:铁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国土密度均位居江苏省第一;禄口国际机场飞行等级提升至4F级;已建成11条过江通道;地铁总里程达到378公里,位居全国第四。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磊坦言,进入新阶段,南京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审视南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际枢纽功能偏弱、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转换作用未充分发挥、支撑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网络不完善等问题越发明显。
机场:对比同在长三角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国际直飞航线仅27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10%,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江苏省内国际航空货物95%以上经上海浦东等机场进出口,国际枢纽功能偏弱。
铁路:南京高铁虽占有先机,却仅直接衔接六个方向,与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地区缺乏直通的高铁联系,往苏中地区及合肥(武汉)方向运力不足,乘火车从南京到省内一些城市,甚至比南京到北京还“远”,难以适应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要求。
过江通道:现有的11条过江通道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跨江联系需求,流量高峰持续时间较以往越来越长。
高速公路:网络辐射功能不足,江苏省内与盐城缺乏直通,往上海、杭州、马鞍山、合肥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容量饱和。
打造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提高全方位辐射链接能力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京交通首位度提升,明确了“三个转变”,即推动省域综合交通网由“井”字形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结构转变,推动江苏省由“多中心”结构向“省会南京中心枢纽”结构转变,推动南京“单纯侧重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转变。
今年春节过后江苏省召开的交通强省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南京将力争实现联通世界重要城市、半日内通达国内省会城市、1小时通达长三角省会城市、1.5小时通达省内设区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将南京打造成“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核心交通枢纽”。
“米”字形高铁网络——
去年已开工的南沿江铁路,为“米”字形高铁网补上了重要的“一横”。它串联起南京和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等苏南地区多个百强县。客运通道北沿江高铁,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宁淮铁路去年底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25年前将建成通车。
全面提速的过江通道——
今年,南京市有长江五桥、浦仪公路西段、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6条过江通道同时在建。
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市域范围内共规划25处28条过江通道。未来几年,南京将保持每年至少开工1条的频率,过江通道平均间距约3.4公里,为江苏省过江通道平均间距的1/3。
“轨道上”的机场——
去年底,禄口国际机场在高铁南京南站设立城市候机楼,实现航空、高铁两大枢纽之间的无缝衔接和融合。目前,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已为宁扬宁马、宁宣黄等城际铁路的无缝衔接做好预留,“轨道上”的机场渐行渐近,助力南京打造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
多式联运的水运——
南京市正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为契机,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联运、长江中上游地区及内陆地区中转联运等三大运输体系,全力提升南京港作为江海转运主枢纽港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全国领先的地铁——
从2005年到2018年,南京地铁实现10线齐发,运营里程达到378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今年南京市还有13条地铁在建或争取开工。未来5年,南京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600公里,继续带动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