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今年的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主题选自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蝶恋花》,那么如此婉约的中国风的主题,又是如何映射在讲究科学原则的实地建造中呢?中外建造团队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开始于2007年的同济大学建造节,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大学生实验与实践活动。自2012年起成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2019年更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下的全国性实验邀请赛,2015年开始成为国际性实验邀请赛。
今年的同济建造节从6月6日持续至6月9日。在短短数日内,每支参赛队伍运用30张塑料中空板以及若干尼龙螺帽和绑扎带等配件,搭建起一个建造逻辑鲜明、充分利用材料特性、又充满趣味的形态和空间。主办方希望通过竞赛考察建筑院校的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理解和空间转译的功能考量和物质建构,展现了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思维及行动模式差异,同时更折射出共同的浓厚人文情怀。
参加本届国际建造节的除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浙江学院之外,还邀请了来自欧洲、美洲、大洋洲及亚洲等12个国家的13所国际建筑院校,以及19所国内大学建筑院校。国内外3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48支队伍同台竞技,在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广场内形成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中外答卷呼应人文主题
年年建造节,处处有不同。从去年开始,同济建造节的主题更偏向人文诗意的意境,今年的“庭院深深”,各支队伍又是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并实现自己的作品呢?
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以1000多个、22种规格大小不一的三角构件,由内而外组织成一个螺旋状的空间,这种“单元涌现”的手法是往届建造节比较经典而传统的建造形式。
中央美术学院的作品外观像一个亭子,顶棚布满一圈圈椭圆状纹理,像极了天体运动的轨迹。顶棚中央中空,既有采光之便,又蕴含某种天地对话的含义。围绕着椭圆的轨迹,挂满了层层叠叠细条状的帘幕。有中庭,有帘幕,十分切题。
不少外国团队也运用了帘幕,比如米兰理工大学团队用细绳在建筑空间内组成一道道帘幕。
华南理工大学以一系列尖券拱门的形式组成气势非常、充满趣味的空间,参观者可从正面的拱门进出,也可以从侧面的拱门穿梭,由于外观像教堂的尖顶,又有空间纵深感,令人产生一种神圣空间的既视感。
湖南大学的作品采用编织的手法,外观像起伏的山峦,又像粽子,十分对应时节。湖南大学参赛队的指导老师邹敏介绍,这个作品由三个粽子形状的单体构成,内部分割六个空间,形态看起来复杂,但是实际上连接方式很简单。先分别编织三个单体,编织到底部再联合成一体。“作品有很强的几何逻辑性,定位的是正三角形,连接曲面是通过斜纹编织,自然而然形成三个曲面连接,符合建造的一贯逻辑,用简单的手法营造丰富的空间。”邹敏说。
而评委们对湖南大学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徐卫国教授说:“三个粽子形状的六个空间表现出空间层次性,结构系统合理,编织结构形成完整形态,构件发挥材料可弯曲的特点,空间还传递出一种精神信仰。”
同样出彩的还有威尼斯建筑大学的作品,由三个桶状的单体组合而成,外观简洁,内藏乾坤。三个单体有三个不同的屋顶,带来不同的体验。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蔡永洁教授评价该作品“用简洁的手法、现代材料表达一种欧洲传统经典的空间,又蕴含着精神”。
奥地利格拉兹工业大学参赛队的作品外观方正,建构逻辑清晰,运用简单的几何原则,巧妙地回应了空间和意境的要求。
6月9日,本次同济建造节中空板设计建造竞赛的奖项落定,共产生了27个获奖参赛队,包括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胜奖9名。最终,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工业大学和中国的湖南大学同获一等奖。
木构的魅力
如果说用中空板搭建的作品展示的是一种带有实验性的概念设计,那么离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场地一箭之遥,同期进行的2019同济大学木构建造节·上海乡村社区主题廊亭建造邀请赛则是使用真实的自然材料搭建,主题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竞赛得到了上海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的大力支持。大赛要求利用方木条为上海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并建造一栋满足社区日常休闲活动的主题廊亭。希望通过建造实践,让建筑设计与加工建造相结合,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次成功的教学实验。
参加本届竞赛的参赛队包括上海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学生参赛队、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学生参赛队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11个一年级学生代表队,总共设计建造13栋木结构主题廊亭。比赛场地位于同济校园的一处停车场。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主任章明介绍说:“从材料来看,木头可回收,具有环保、可持续性。这次的主题与上海周边的乡村公园相结合,作品还有后续利用的价值。虽然工作量大,但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也大。让大学一年级学生接触真正的建造,非常有意义。”
竞赛从5月27日发布任务书,6月7日至6月9日三天现场搭建。从设计、材料加工、施工组织、拼装,学生们倾力付出。每支队伍分配到一立方米的木材,以及附件若干。木材厚重,加工、拼装难度系数更大。而搭建的作品又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工期只有三天,近300名学生组成的13支队伍忙忙碌碌施工到凌晨,终于在6月9日早上完工。
虽然学生们是第一次用木材建造,但13个作品成型后还是有模有样。形态各异,有的方正,宽敞舒适,有的呈现双螺旋曲面,空间富有韵律节奏,还有的设置灵活机关,构件自由组合,形成多种用途。
每一个作品的建造都不易。搭建过程中,学生们从早到晚工作很是辛苦,不过评委老师打分也很严格。记者恰巧在现场听闻一段来自评委的“灵魂拷问”。
评委:你做L型柱主要是考虑柱子的轴向力很大,还是为了架横梁方便?
学生:我们首先是保证能架住。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做个围合在4~5平方米的空间,而悬挑已经一米多了。在横梁中间,我们还做了榫卯的口。
评委:你用这么多木头支持这么大的体量,每一根柱子分配的轴向力有多少?做这么大的断面是结构需求还是出于别的考虑?
评委:在这么紧张的用量下,怎么能有装饰性的构件出现?
学生:………
据了解,作品评判标准包括:整体造型、空间体验、节点设计等等。专家评委团经过认真的评选,最终评出了六个奖项,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令大家高兴的是,所有13件作品都被奉贤新城的一家公司接受,在比赛结束后将迁移到黄浦滨江的公园展示。
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把握功能、尺度、形态、建构、结构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体验到将设计化为建成空间的喜悦。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副院长孙彤宇教授评价此次的比赛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这不仅仅是纯粹的教学活动,还与社会时代大背景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学到与建筑相关的知识,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从中空板设计建造到木构建造,建造节带来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实现教学目的的初衷,这不仅仅是一场国际国内院校之间的设计建造竞赛,更像一年一度国际国内建筑教育界合作交流的“盛宴”。对于参与建造的学生,他们从建造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材料-设计-建造全过程的体验,并且增进队员之间合作精神。而对于参观的人群尤其是小朋友来说,建造节是个一年一度的有趣的空间体验活动,可以激发对建筑空间的想象,在接受美学的启蒙时又传递着快乐。
跃动青春,创意无限,希望下一次建造节的邂逅依旧是美好而生动!
(摄影 吴真平)
湖南大学作品
挂帘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