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伟大的古建筑。
那年“河西走廊”之行,满心里想朝大漠戈壁乃至敦煌洞窟奔去。然而,那一路绵延、千姿百态的古长城,却刀刻一般,在我脑际留下了至深印象,一种苦涩而沉重的心绪,久久无法释怀。
车出兰州,一路疾驰。过武胜驿,经天祝县,翻越乌鞘岭,沿途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长溜奇异景观,以黄土垒积而起的古长城遗址兀立于千里戈壁、茫茫大漠之间,还有那些烽堠、亭燧、墩台,星星点点散布着,给浩瀚辽阔的大西北平添了些许蛮荒之气。远远看去,一片灰黄的色调中,长城断断续续,隐隐显显,像一幅古朴的静物画。
近看,长城断墙残垣,瘦骨嶙峋,高的约有二三十米,矮的还不及人腰。一条条横线印痕,像树的年轮一样,显露出长城时时刻刻都在忍受着风沙和岁月无情的剥蚀。秋风中,似乎能听到城墙上的灰土在瑟瑟抖落。眼前,倏然映现出屏幕上常见到的古战场。一柱柱烽火升起,烟雾弥漫之中,铁马金戈,凌乱的马蹄声夹杂着嘶喊声不绝于耳……
据当地史料记载,汉武帝即位后,在秦朝旧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修缮,即形成了“河西长城”,或称“汉长城”,前后历时三十余年。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黄河北岸的汗水村附近,西达新疆库尔勒附近,长达一千五百公里以上。“河西长城”如此之长,一直等我到达西北之行的目的地敦煌,遗骸般的“河西长城”依然蜿蜒着伸向无垠的天际,漫无尽头。
这是我眼中和心中的长城吗?我这样自问着。我印象中的长城就是北京八达岭长城。它是雄伟的,壮观的。它体现了我国历代长城建筑工艺的精华,也是明王朝留给后人的骄傲。
长城,仅仅就是八达岭吗?或者说,八达岭代表长城的全部吗?不,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一部巨大的史书的话,八达岭只是其中的一页。长城是难以穷尽的,它神秘而又繁复。
上溯春秋时代,列国纷争,诸侯割据,为防御邻国的侵袭,齐、楚、秦、赵、魏、燕等在各自的边界地带构筑城墙等军事防御工程,始为长城的雏形。从此,经历朝历代的修建完善,绵延数万里,上下几千年的长城,成了中华文明古国的象征。
而“河西长城”这一段“汉长城”,也只是整座长城的一隅。除此之外,还有战国长城、秦长城、北齐长城、金长城、明长城等。长城以其丰富的阅历展现出或苍凉、或冷峻、或险要、或雄浑的真实面貌。要真正认识长城,应该远离喧嚣和热闹,去大西北的戈壁大漠,去北中国的千山万壑,到人迹稀少的地方去,一睹长城的原初风貌、天然本质。那才是一个更为逼真的长城,尽管土得掉渣,不忍卒看,却渗透出历史丰富的意蕴,折射出泪水与血色交织的光晕。如此,对长城的感悟才会更全面深切。
一如我所目击的“河西长城”,看到了长城的痛楚。它毫无雕饰,裸露创伤,它给人以心灵的颤栗和震撼,以及同样痛苦的思索。虽然,我们行驶的这条平坦的318国道,两千年前曾经车水马龙、驼铃叮当,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是短暂的,更多的是飞沙走石、大漠孤烟。
我看,广漠中的长城,正在一点点变矮、变小,有朝一日会被时间湮没,从大地上抹去。而作为民族的英魂,这座东方老墙将是永恒的,包括它的苦难、它的荣辱、它的文明……
韦 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