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弄堂春秋

陈国菁

如果说胡同曾经是北京的代表,河道是江南水乡周庄的代表,弄堂曾是上海的代表则无疑了。

上海的弄堂是随着城市开埠发展起来的。起初的弄堂是为了解决全国各地涌进上海避难、闯世界的大量外来人口而建成的。但是,廉价的租金以及较好的生活环境使得这一新生建筑骤然成为上海居民择居的首选。

弄堂除了是人们下工、放课之后的栖息之所,还是人们平时的主要活动地带。那时,每个弄堂口通常都有一个老虎灶,清晨时分张家阿婆、王家姆妈拿着热水瓶出门泡热水,笑脸相迎着互道早安,从隔壁大饼油条摊上带回全家的早餐。当工人、学生都出门上班、上学后,李家伯伯、赵家爷叔端着茶杯坐在老虎灶前从天南聊到海北,从秦王聊到汉武,好不惬意。冬日里,在家的阿姨妈妈会纷纷从家里拿出小板凳,坐在弄堂中阳光最好的地方晒太阳,她们聊得可就是那些最能吸引人的各种八卦了。夏夜里,年轻人和小孩在蝉鸣中消暑,从弄堂口的水井里拿出冰凉的西瓜,除去一日的暑气。

随着弄堂的诞生,另一种专属上海的建筑也随之诞生,那就是石库门。

上海的石库门各有各的风格,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样子,有些是中式石库门,有些是西式石库门,还有日式石库门。但是,无论哪种石库门都有着一扇极为中国化的大木门。我认为,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有它独有的美。它不同于高楼广夏的壮美,它透出的是上海人精致、讲究的秀美。在不大的面积里,一栋石库门涵盖了院子(天井)、客堂、厢房、主人房、厨房、卫生间、晒台甚至还有佣人房(亭子间),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中产阶级全家的需求。到后来,小小的一间石库门甚至住进了“72家房客”。

上海的弄堂不但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也孕育了最初革命的种子。

中共一大会址原楼于民国九年(1920年)夏秋间建,与左右紧邻4幢同类房屋同时建成,属贝勒路树德里(今会址外观黄陂南路374弄)一部分,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次大会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该会址是始建于1915年的石库门民居,曾是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

上海团中央旧址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6号。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此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

是的,可以说,每一条弄堂、每一座石库门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有些地方成了全国人民膜拜的红色纪念馆,有些地方已经不复存在,有些地方依旧保存着它当年的样子。可是,不管怎样,弄堂和石库门是上海人共同的记忆和骄傲,是一代人长大成人的所在,并且有着深厚的情怀。

2019-07-15 陈国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3788.html 1 3 弄堂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