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建投书局共同主办的“当城中人遇见文中城,当文学邂逅城市空间——《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首发分享会”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建投书局举办,新书作者淳子、王桢栋、冯宏,营光学社团队成员,新书英文部分译者须勤、校译Bivash Mukherje等嘉宾与百余名读者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故事。
《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的第13部作品。同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城市行走”书系策划人江岱谈到,2012年在她从事出版工作第十年的时候,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城市的美是不是除了专业人员以外,更多的市民会关注、会有兴趣?如何把城市的丰富性呈现给大家?基于这些思考,“城市行走”书系孕育而出,一方面希望从各个视角介绍城市,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上海市民和新上海人加入,共同参与到“发现上海之美”的大队伍当中。书系从不同行走者的视角出发,以独有的笔触道出城市生活的千种风情,以特有的视角审视都市发展的万般变迁。作家、学者、建筑师、设计师们在行走中记录城市的多样面貌,感受生活的美好,带领读者触摸历史与文化的纹路,领略城市的文化内涵,给予读者思考中远行的意趣,目前已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日本手信物语》《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上海松江山水地图》《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
淳子老师在讲述自己多年书写张爱玲的过程时提到,一座城市是由时间、历史构成的,从第一本《张爱玲地图》出版,到今天和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师生合作出版《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正好是十八年,暗合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在淳子看来,张爱玲就像是一口很深的、很丰厚的井,当我们在她的文学的生命的井里打捞时,不仅看见她的才华、她的岁月、她的生命,更打捞起她生命的底色和她文学的底色。在不断地书写和追寻中,愈加理解和体会张爱玲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以及我们与她、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桢栋教授、冯宏老师和学生团队营光学社成员共同介绍了《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的主要创作过程。王桢栋教授谈到,几年前通过和凯德地产的一个联合设计课程,了解到长宁来福士与圣玛利亚女校旧址、张爱玲之间的故事,深受触动。作为城市空间研究者,他和同事冯宏、学生们自西向东重走了淳子老师的《张爱玲城市地图》,从张爱玲的创作起点圣玛丽亚女校拓展到整个上海,从她的生活世界到她的文学世界,品读张爱玲的文字,回味上海昔日的景象,感慨她与这座城的起伏,并逐渐梳理出张爱玲和上海的空间关联。本书选取张爱玲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5处生活空间——圣玛利亚女校、开纳公寓、爱丁顿公寓、重华公寓、卡尔登公寓,作为串联起这次旅程的站点,它们如今保存完好,也恰巧都靠近地铁站。由这5处核心空间节点串起一条主线、三段副线,同时牵起4个区间里的其他25个地址,涵盖30个张爱玲相关的地点。在写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走访、考察、论证,全书采用中英双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丰富的实景图片,并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从空间机理的角度绘制了一些插图和一张全景大地图。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张爱玲描写过的众多场所都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只留存在记录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改变了名称,有的依然辉煌。《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让这些记忆得以延续,让张爱玲的文字得以复苏。《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在当前众多关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图书中另辟蹊径,使文学与建筑‘联姻’。张爱玲的文学记述帮助我们去阅读她、阅读上海,为上海抹上一笔重彩;这些文字其实也是一部上海近代建筑的导读,她的描述为这些建筑平添了一份诗意。”
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