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中,李白、杜甫、王维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和“诗佛”,李贺(字长吉)独以“诗鬼”之名与之并列,概因他的诗文常有托古寓今、所谓“鬼仙之辞”的写法而得名。其实是褒义,长吉诗想象奇谲,词诡藻密,意象跳跃,不拘常法,正是才气和禀赋的表现,“鬼才”者,岂可按寻常绳尺度量。李贺的诗,有《楚辞》《九歌》及南朝《乐府》之风,被誉为“骚之苗裔”;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精神的影响,可谓独具风采。
按出身讲,李贺也并非一般门第,他是唐宗室、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的后裔,但到他父亲李晋肃时早已没落。由于功名无成、妻又病卒,他总是心情苦闷,抑郁焦虑,只活了27岁。
李贺的诗确实不同一般。从风格上讲,他的诗时有风樯阵马、音节铿锵、惊心动魄和奇思怪想的出挑,又不乏虚幻凄苦、用词凝重和胸中郁积的吐露。今选一首李贺著名的七言绝句,来作简单的评析,诗是这样写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首先,两个设问句,语调不绕弯子,铿然而激越。“硬”,是李贺用词的味道,但却不显得生硬,而是一种刚直之“硬”。我想,这和他当时血气方刚的年龄有关。再看起句,有一股少年武士的英姿勃发之气,意思是“男儿何不佩上一把宝刀呢?”去收复沦落破碎的旧山河。所谓“关山五十州”,是指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到了中晚唐,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时有反叛。据《通鉴·唐纪》载:“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诗人壮怀激烈,书生意气,是一种家国情怀。“何不”二字,透出一股焦虑,似有军情危急、情势迫人之感。
此二句一出,可谓开宗明义,气势有了,主旨出来了,犹如山间的奔流,在断壁倾泻而下;后二句则语调放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是指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曾经患难与共的功臣(大多已去世),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真人大小,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诗人的意思是:建立功勋伟业的那些凌烟阁里的画像中人,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用设问和反衬表达了投笔从戎的迫切性,并从“书生”这一本体表达反讽之意。若仔细品读,又似乎隐含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和牢骚。“书生”对“万户侯”的切入,构成一个完整的名词,既寄托了诗人的某种理想,又暗示了现实的巨大落差。最后一个问号,大有深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构成诗意的延展。是反问?还是诘问?年轻的诗人虽有一腔热血,但也似乎感到道路的艰困。这一问,使得整首诗的调子由高亢趋于沉郁,由峻快转入回切,诗的张力顿显。
可叹李贺生逢乱世,7岁能辞章,15岁名满长安,才27年的生命,实可谓天妒英才。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50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的年轻有为之士,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扼腕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也颇受李贺的影响,比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及《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即点化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成。在1949年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之句,可见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的高度推崇。
李贺一生愁苦多病,遗泽后人的,唯有他的精神财产:共约238首诗词。
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