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上百页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报告,有的在办公室几天编完,有的请“枪手”代为完成,还有的环评师靠挂靠资质赚钱……作为卡住环境污染项目的一道有力关卡,环评曾一度被当作摇钱树。
近年来,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许可、环保竣工验收行政审批等“放管服”举措切实落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办事更便利了,行政审批工作量减少,市场主体经济负担减轻,项目“落地”速度加快。
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关注到环评“放管服”改革尚在过渡期内。市场“放”开后,对如何“管”环评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评“放管服”驶入快车道
2018年12月29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改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施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取消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不再强制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建设单位既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为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如果自身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也可以自行编制。至此,环评“放管服”改革驶入快车道。
目前,全国超过八成的项目环评已无需审批。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个月内,全国审批项目环评4.5万个,备案17.9万个;截至6月底,审批项目环评10.1万个,备案50.2万个。此外,环境部审批时间已较法定审批时限压缩近50%,平均约30天左右。
各地也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落地。
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取消试生产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审批两项行政许可,仅保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在下放环评审批权方面,市级仅保留省下放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项目环评审批。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减少环评审批申报要件,缩短审批时限。其中,环评文件审批事项由法定的报告书在60日内办结、报告表在30日内办结,加快到目前承诺的办理时限为报告书5个工作日、报告表2个工作日。
江苏省除了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部规定由省级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权限外,省级建设项目实现“零审批”。
一系列举措,优化了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有了更多获得感。经历震撼变局后的环评行业在享受改革福利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
市场放开后各机构“争食”
“几个人成立公司就开始接单,质量糊弄应付。”
“有的企业甚至分拆成立多个公司,一个工程师开办一家公司,一家被罚,还有其他家营业,规避监管风险。”
“有的企业为了‘过关’不如实申报,事后则声称没有足够专业知识保障环保达标,执法监管在实际认定上存在难点。”
……
环评工作技术性强,市场放开后各机构“争食”,导致环评市场鱼龙混杂,编制的报告质量良莠不齐,个别机构甚至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政府部门敲机构“脑壳”
环评是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关口。对环评行业的规范管理工作绝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向河南等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移送部分环评机构问题线索,要求相关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对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于8月19日经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依照这一《办法》,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监督管理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实施分类管理和处罚。
“双罚制”亦是政府部门管理环评市场的一大亮点。一旦发现环评文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部门将对建设单位处50万元至200万元罚款,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5万至20万元罚款;对技术单位处所收费用3至5倍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禁止从业;对编制人员实施5年内禁止从业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终身禁止从业。
此外,生态环境部将于近期组织通报一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编制单位,形成一批环评信用记分,查处一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环评违法行为。同步发布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同步启用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管理系统。
(综合《瞭望》、中国西藏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