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铁路“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围绕四电集成施工的重点、难点、风险点开展创新攻关
8月12日,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蒙西华中铁路(西峡)项目部“杨桂林创新工作室”,收到国家版权局寄来的“电气化铁路智能化预配系统”登记授权证书。据悉,这是“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围绕我国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建设世界最长的重载铁路四电系统开展的创新攻关5大课题之一。
腕臂是支撑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传递负荷的“硬核”,好比承载接触网的“大力士”。近年来,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不断向重载和时速200、250和350公里速度的飞速发展,对接触网的制作精度和安装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那种依靠人工预配(制作)的做法已经不适应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建设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工厂化的新要求迈进。
去年9月,这个项目上场时,该公司工会与技术部门商定,把“杨桂林创新工作室”设在蒙华铁路四电集成施工难度最大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至南阳市西峡县区间的项目部,由“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杨桂林出任负责人。
“杨桂林创新工作室”通过对管段工程的重点、难点、风险点和建设智能蒙华和绿色蒙华设计理念进行全面梳理,相继列出了“重载铁路智能化牵引变电所施工与调试技术研究”“AT供电方式下刚性悬挂接触网施工技术”“重载铁路长大隧道接触网施工技术研究”等5项创新攻关课题,“电气化铁路智能化预配系统”创新攻关便是其中之一。
电气化铁路智能化预配系统软件,包括腕臂预配和定位预配,预配人员将计算好的腕臂参数和定位参数导入预配软件,一键即可获取腕臂预配和定位装置预配所需的规格型号和具体参数,做到预配数据快速复核确认和预配数量计算核减。
与传统的人工预配数据采集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一是数据准确、简洁明了,二是每组数据都具有准确性和唯一性的特点。预配完成和经过“三检制”检查后,将随机生成的二维码打印和粘贴在成品预配件上,实现质量可追溯性管理。
这种软件另外几大优点是,一是预配数据快速复核,二是减少预配误差的积累,三是提高预配质量,四是腕臂预配所需材料可追溯性和智能化管理。与此同时,还提高了腕臂预配效率5倍以上,腕臂预配零返工。
(王拾军 邹彦涛 郑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