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海
在贵南高铁采访调研,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自主创新研制的隧道矮边墙多功能凿毛机和对二衬台车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均出自现场员工之手。这些员工没有一人是机械专业科班出身,都是长年累月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人员和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二是“光伟系统”的主创人——贵南项目设备部长操光伟对二衬台车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回忆。
操光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贵南项目部的研发团队成员,都是项目员工,大家长期工作在施工一线,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哪些问题,心里比谁都明白;同时,更加明白施工一线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机械,什么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机械装备更具有实用性;对现有的工程机械装备怎样改行升级,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等等,基本上都了如指掌。一句话,现场员工对工程机械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研制和改造最有发言权。
细细想来,操光伟说的话可谓不掺半点水分,每句话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二衬台车光伟系统”第1次升级改造为例,2018年3月,从在“李俊创新工作室”组建由操光伟负责的二衬台车信息化改造科研小组那天起,科研小组围绕如何对二衬台车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拱顶空洞现象这个核心,先后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16次,与涉及协作和工作中有关联业务关系的同事讨论交流了100多次,对“光伟”二衬浇筑信息化系统局部进行反复试验和改造升级29次……
试想,如果他们不是长年累月地与隧道二衬台车打交道,哪敢提出对二衬台车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宏大设想?
如果他们对原有的二衬台车存在的“短板”不是了如指掌,对需要改进升级的部位和进行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要用的零部件不熟悉,哪能那么轻松随便地直捣“要害”?
如果他们对需要配合的部门和工程不是了如指掌,哪敢胸有成竹地找一个个同事围绕二衬台车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进行座谈和研讨?
如果不是这个项目团队的员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直面问题的勇气,积极勇敢地担负起对隧道二衬台车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攻关的重任,或许,我们还要长期被隧道拱顶空洞的质量通病所困扰,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破解隧道二衬拱顶空洞和掉块现象这一世界性的质量缺陷。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相信员工,依靠员工,组织员工,激励员工积极投身到科技攻关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来,破解企业和经济社会在高品质发展进程中的“不可能”现象,他们的意见不或忽视,他们的参与不可或缺,他们的贡献不可小瞧,这正是贵南项目部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项目部如何依靠员工攻克技术和施工中的难关的宝贵策略,也是指导企业在新形势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必须记起和用好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