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上海临港自贸区畅享“自由呼吸”

上海市政总院全过程技术支撑全国最大面积海绵城市试点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吕永鹏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将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对此表示,在临港新片区今后的规划、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全过程中,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将代表先进方向的理念、技术、手段集成化地应用到新片区的建设中去。“会先将一些成熟新方法实现贯穿,其中包括将已经试点海绵城市做进一步升级,将架空线落地与河道整治融入到前期的建设中;另外,智慧城市、绿色城区的理念也将逐步运用进来。”

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由上海市政总院牵头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在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营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管控,在此前最强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降雨中,实现了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慧调度,发挥了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的作用,让临港自贸区像海绵一样实现“自由呼吸”。

2016年4月,上海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位于临港,面积79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上海市政总院作为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了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和海绵城市建设三年实施计划编制等顶层设计工作,牵头承担了小区海绵化改造、道路海绵化改造、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建设等EPC项目建设,成功打造了芦茂路、捷迅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临港家园口袋公园、宜浩佳园、新芦苑等众多精品示范项目,为临港试点区建设提供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在建设、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质量和精细化的要求,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优越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基础。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临港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蓝绿大海绵和道路、小区等中小海绵在内的完整海绵体,海绵建设试点中的工程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经验总结,准备最终验收工作。

海绵型小区

临港试点区对26个已建住宅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小区总面积达到200公顷,目前已全部完成,同时,新开发房地产项目也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海绵城市改造前,已建小区普遍存在雨污混接、道路或停车位破损、局部地区易积水等问题。小区海绵化建设按照屋面雨水、路面和停车位雨水等不同来源对径流雨水进行区分,因地制宜选用雨水花园、高位花坛、透水铺装、地下调蓄净化设施等各类海绵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就地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净化,不仅解决了小区道路或停车位破损、局部地区易积水的问题,而且能够减少降雨高峰时段向小区外雨水管道排放的水量,有效减轻下游排水压力。

各种海绵设施的共同作用使得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比如雨水花园,它是一种下部有特殊结构、上部种植植物的绿色海绵设施,一般设置在广场、建筑物、道路两侧的低洼地,用于消纳屋面雨水和道路径流雨水。雨量较大,路面产生径流时,就可以通过一个专门设置的进水口进入雨水花园,超过雨水花园调蓄能力时再溢流进入雨水管道,这样,下雨时水就不会积在路上,也不会同时进入雨水管道,而是分散在各处就地解决,最后流出的水少了也清了。高位花坛等其他海绵设施也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也能以类似的原理分散消纳一部分雨水。

海绵型道路

临港试点区新、改建的海绵型道路共计36公里,其中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利奇马”的狂风暴雨中发挥了良好的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作用。

海绵型道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大量雨水通过透水铺装,被引入路边旱溪,传输到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中,避免雨水长期滞留在道路内。

以芦茂路为例,芦茂路海绵化建设采用了透水铺装、生态多孔纤维棉、雨水花园、旱溪等设施,在雨水排放口前还设置了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雨水。

海绵型校园

由上海海洋大学、海事大学、电力大学以及电机学院组成的临港大学城区域实施了海绵化提升工程,结合校园内部分积水问题及景观提升需求,将学校师生主持和参与的有关海绵研究运用于实践,从源头对雨水进行削减和净化,解决积水问题的同时减少了雨水径流入河的污染。

蓝绿大海绵

临港试点区新改建公园绿地500多公顷,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这些系统工程在平时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时新增水系和调蓄湖在暴雨时可为试点区提供超过90万立方米的调蓄容量,极大提高试点区应对暴雨的能力。如临港家园口袋公园通过湿地调蓄净化周边雨水;春花秋色公园B2区建有大量湿塘、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星空之境公园的雨水可进入旱溪等海绵设施,使得路面毫无积水;黄日港调蓄湖新增了23公顷调蓄湖面用于接纳周边区域排放雨水等等。

海绵智慧调度

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监测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边站、管网流量计、雨量计、监测系统、决策系统、设施运维系统等。管控平台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融合“水弹性城市”理念,主要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以云计算虚拟化平台为基础,以海绵城市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GIS+物联感知网络构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实时监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及运行情况,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海绵城市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的闭环精准管理,实现海绵城市各区域、各部门、各系统、各设施的高效联动,让海绵城市功能得到充分、长效的发挥。根据台风预报情况,采用平台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图、表、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直观表达出防洪排涝调度方案,辅助调度人员进行调度方案的制订。

为应对“利奇马”台风影响,临港地区根据调度方案开闸排水,对河道和湖泊进行预降水位,增加调蓄容积,其中8月8日排水68万立方米,8月9日排水54万立方米,8月10日排水72万立方米。台风前后,通过管控平台数据可以看出,临港地区河道、湖泊水位变化较小,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

随着自贸区新片区的落地,临港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上海市政总院表示,将继续发挥技术和平台优势,全力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同时也会将临港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向上海全市和全国类似地区推广。

上海电力大学海绵城市建成实景图

建设中的雨水花园

建成后的雨水花园

芦茂路景观旱溪和末端人工湿地

2019-08-29 徐敏 上海市政总院全过程技术支撑全国最大面积海绵城市试点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354.html 1 3 上海临港自贸区畅享“自由呼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