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构改革到规划体系变革到从业资质资格的变化,必然会对规划设计行业和企业及从业者产生重大影响。
规划行业层面
新一轮规划编制高潮到来 法定规划数量会减少,权威性会增强
5月23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空间规划体系是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从空间资源(土地、海洋、生态等)保护、空间要素统筹、空间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空间权利公平等方面为突破,探索“多规融合”模式下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机制。新一轮各层级空间体系规划将全面展开。原来最核心的三项规划发改系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系统的城乡规划和国土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历史。
我国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全国、省、市县三个层面,因此会分别编制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空间体系规划,国家和省级主要明确功能,市县级则主要明确空间边界。
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指出,2020年底要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图”。到2025年要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规划体系会更清晰,规划类型会更丰富多元
未来传统的规划类型会逐步减少,将逐步形成“空间规划+行业专项规划+新类型规划”的规划体系。以往不同类型规划间矛盾的核心是空间边界和事权的重叠和模糊,而未来空间规划作为特定空间内唯一的上位规划,统领一切类型规划,划定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边界,其他类型规划在各自所属空间范围内进一步深化细化和项目落实。同时,未来在开展空间规划和各行业专项规划的全过程中会需要一些新类型的规划,比如发展研究、战略咨询、概念规划、政策研究、项目策划等,或者基于某项新问题、新目标、新事物、新政策所衍生出的新类型规划,譬如最近几年比较热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双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等,尤其是城市步入“存量时代”之后,面向解决旧城更新、园区升级、新区激活等城市运营治理层面的咨询性、研究性、实操性项目将会逐步增多,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新类型的规划产生。
规划设计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必然引起规划行业变动,规划行业变动必然引起设计机构市场变动。因此,在真正的浪潮尚未到来之前,市场中各设计机构都充满着激动、迷惑。
对整体设计机构市场有震动,但绝不会颠覆
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各类技术更新换代、行业之间竞争加剧,即使没有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规划设计机构也面临自身的机构变革,行业之间合作或并购会是一种趋势,甚至一些市场前沿的机构早已着手改革。比如中规院与百度的联合,华夏幸福对深圳城市空间公司的并购等。对未来有危机感,无论对于规划设计行业还是规划设计机构自身来说是好事,更可以全面审视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在危机中探索机遇和新的出路,但不可以走向极端,也就是过分悲观,想当然地认为规划设计行业开始没落。实际上只要稍微冷静分析就能够看到,当前国家经济依然处于上升期且增速处于全球前列,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所有的这些都注定了未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必然需要规划引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需要通过规划去研究和解决。可以想见,未来规划设计行业不仅不会没落,发展空间和机遇反而更加巨大。
顶端设计机构之间合纵连横是必然的,极有可能诞生中国的“麦肯锡”
伴随着规划职能的合并,由于未来空间综合性规划的编制需求,必然要求设计机构之间,尤其是顶端设计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者并购,空间综合性规划必然涉及到空间、产业、土地、制度、治理体系等各行业复合、各专业叠加、各领域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随着实践的逐步积累,必然会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空间规划、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在设计机构中诞生出独具东方智慧的综合型智库机构,孕育中国的“麦肯锡”“罗兰贝格”和“波士顿”。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有“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或两者兼顾的“综合化”。“横向一体化”主要是将设计行业所需要的各专业进行整合,能够涉猎规划设计相关的各专业领域;“纵向一体化”则是基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来考虑,从前期策划咨询到规划到施工的整个过程;“综合化”则是整合前两项,成为行业巨无霸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间层设计机构专业化、特色化是趋势
众多处于中间层的设计机构对本轮机构改革的担忧更多的是杞人忧天。未来对规划行业总体影响较大的是顶层法定空间规划,而就目前的三大法定空间规划的编制情况来看,本来就只是集中于少数大型、综合性设计院之中。以城乡规划为例,全国近300个地市级、发达县市的总体规划几乎全部集中于中规院、同济、清华、深规院等极少数全国知名大型设计院中,2000多个县市的总体规划则是集中于上述几大设计院和江苏省院、浙江省院、广东省院、天大、重大、南大等全国性设计院以及各省级设计院和少数地方甲级设计院之中。发改和国土系统的规划项目类型本身就相对较少,且设计院数量也明显少于住建系统,且由于资质要求,大型规划更是集中于少数嫡系设计院或发展研究院手中。未来中间层设计机构的市场则主要集中于行业专项规划、某项或数项领域,因此,中间层设计机构可以找准所擅长行业领域和产业链位置,或者聚焦于特定地域范围之内,进而集中发力,全力专注,做精做强,做出自身特色,从而形成自身品牌,占据相应市场。
墨守成规者逐步被淘汰
伴随着顶端设计机构的合纵连横、中间层设计机构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处于低端又不及时进行方向调整,仍然沿袭固有套路和落后技术方法的设计机构,必然会与整个规划设计市场脱节,逐步被淘汰。
规划从业者
知识更新迭代加速,故步自封必被淘汰
宏观来看,随着机构改革之后,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肯定会有相应的修改;各类规划之间融合区域愈加明显,既有编制思路、技术方法、规划理念、内容要求、逻辑思路甚至成果组成和表现形式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既有的思维认知、编制套路和知识体系已然无法适用。从各类规划自身来看,传统类型的规划数量逐步减少,新类型的规划在逐步增多,都是新的空白领域,没有成熟的模板可以套用,都需要新的探索。住建领域内,既有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思路是基于建筑学的物质层面的规划,人与环境是缺位的,所以不宜居,千城一面,新时代中央所提倡的“五位一体”“两山”理论,实际上也正是与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相一致,中央给吴良镛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基于这样的引导和指向,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是如此。习近平所提要求“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都对未来规划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国土、发改以及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加之新技术变革的加速,这些都要求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及时进行更新迭代,否则会被逐步淘汰。
“一专多能”,构建复合型专业技能是趋势
规划行业一方面在向公共政策工具回归,另一方面规划行业间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单纯的画图表现已然脱离规划自身根本属性,也无法适应未来复杂多样的需求,除了掌握自身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产业、国土、生态、金融、运营、社会治理等多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复合型的专业技能架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找准其中一两个方向重点突破,使自身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此便可勇立潮头,始终把握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