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婧琛
水电兴,则国运兴。今天,下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浙江大地是电力的荒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长江三角洲经济用电日趋紧张。
当时的火电厂是被敌人袭击的重要目标。单靠火电无法保障电力供应,必须发展水电。然而,在以平原为主的长三角地区,适合开发水电的选择不多。于是,曾在民国时期就被水利专家关注的新安江水利资源,顺理成章成为开发首选。
新安江以滩多水急著称,清代诗人黄景仁以“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诗句来描绘其磅礴气势。
一位名叫麦克洛的美国水利专家曾说:“新安江的水力太厉害了,聪明人都会去开发利用的。”
新中国,让专家得偿夙愿
新中国成立前,钱塘江水利勘测处就曾将一份勘测报告呈交给国民政府行政院。据主编《新安江水电站志》的项传发回忆,当时设想是修建一座8万千瓦的水电站,而那时中国已建在建的水电站最大不过几千千瓦。
然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政治腐败、国力疲敝,再好的设想只能沦为空想。当时主持“钱塘江水利勘测处”的水利专家徐洽时,直到在新中国担任新安江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才得偿夙愿。
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再度启动新安江水电站的勘测研究和开发论证。几经讨论,装机66.25万千瓦量级水电站方案被最终确定。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计划项目。1957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工。至此,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走上了历史舞台。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桐官峡谷中。一江碧水逶迤东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给这座小城带来独特的小气候,使新安江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水电站大坝之西,就是高峡平湖,因建水电站而形成的“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
水电站由原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设计(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属下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中国水利水电局第十二工程局施工。水电站建成投产于1960年,年均发电量达19.6亿千瓦时。
电站坝顶高程115米,最大坝高105米,是国内首座百米以上的高坝,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
万余名建设者,叫河水让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3年前,国家“一五”计划选址新安江建设水电站。工程师、技术员、土建工程队、开挖工人、浇筑工人……万余名建设者从祖国各地赶来,克服重重阻碍,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少设备、缺技术、缺材料,尽管困难重重却并没有难倒建设者们,磨灭他们的工作热情。没有风钻,工人们就挥动十几斤重的榔头,将钢钎扎进岩石,打出一个个炮眼;没有挖土机、汽车,就用簸箕装渣,肩挑背扛;没公路,工人们发明了滚轮的方法运送设备;缺少大马力吊机,大家就加粗钢丝绳再来吊。中国水电十二局退休职工马季煌说:“本来钢丝是小的,8分的,我们加大到1寸,那个时候一个口号叫作‘想办法也要完成’。”
新安江水电站要建的是“百年基业”。打地基的时候不能出错,地基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风钻工在山体上打眼,眼打得很深后,爆破工将炸药放入洞眼,把不符合标准的废石炸掉。新安江水电站开挖六队童文栋说:“我的工作是将废石装上翻斗车,让他们把废石运走。一爆破完,大家就拼命抢碎石,碎石好搬运,容易装上车。趁着车子将废石运走的空档,我们又赶紧拿起榔头,要把大块的废石敲碎,才搬得动。那时,工地上有绑带、垫肩这些保护工具发给我们工人,但是腿常常会被溅出的碎石砸伤、流血。一天工作下来,衣服能拧出水来”。
(下转第2版)
新中国建设“第一项目”系列报道之四
1959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新安江电站建设工地时经过跨江缆索桥。
新华社发(新安江电厂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