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开创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新纪元

——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建设“第一项目”系列报道之五

□本报记者 徐敏

桥梁建造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建设综合水平的指标,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长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一半以上均为中国建造。近年来,中国几乎每年都在刷新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纪录,不仅让“天堑变通途”,更让“中国桥”成为一张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

从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青藏铁路桥梁到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贵州北盘江大桥,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到港珠澳跨海大桥,一项项超级工程不断书写着“中国桥”的创新创造。然而,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在中国的现代桥梁史上,却有一座51年前建成的大桥始终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岿然屹立的丰碑。这就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并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和浦口区之间,是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大桥于1960年1月18日正式动工,于1968年9月30日举行铁路桥通车庆典,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

当年,《人民日报》在通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喜讯中写道:“我国工人阶级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就在当年大渡江的地方,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中国人民又一次征服长江天堑,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誓叫天堑变通途

上世纪初,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相继通车,但由于长江阻隔,这两条南北干线无法相连,终止于南京江北浦口。国民党政府曾请美国桥梁专家对南京浦口江面进行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是“水深流急,不宜建桥”。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长江下游仍没有一座大桥,过江只能靠轮渡,给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此,毛泽东主席指出,要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体系,首先要打通数千年来被长江隔断的交通。

1957年,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前夕,在大桥工地视察的毛泽东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领导杨在田展开了一段对话——

毛泽东:今后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来修桥?

杨在田:可以自己修的。

毛泽东追问:真的可以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成吗?

杨在田:真的可以。

由苏联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虽然开创了在长江上建桥的历史,但当时中苏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毛泽东已做好了自力更生的准备,他说,“以后我们还要在长江上建造南京、芜湖、宜都三座大桥。”其中,南京长江大桥最为重要,其规模和难度也均大于武汉长江大桥。

根据设计方案,南京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深达73米,是当时世界上最深的桥梁基础之一;江上正桥为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比武汉长江大桥的最大跨度还要长32米,技术要求更高;大桥钢梁采用11次超静定结构(武汉长江大桥是5次),杆件多,计算复杂,设计之初还没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只能靠计算尺计算;此外,大桥钢梁材质和技术没有外援,全部依靠我国自力更生研究解决。

一切建设必须自力更生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兴建。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锻炼出来的新一代桥梁专家,几乎全部集中到南京长江大桥项目上。虽然此前建武汉长江大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下转第2版)

2019-09-12 徐敏 ——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503.html 1 3 开创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新纪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