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建筑人物

以“工匠心”缔造“建筑心”

——记北京住总集团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吕莉

□通讯员 周虹 王凯丽

笔者在国家速滑馆项目共见过吕工三次。

第一次是在“党建先锋+四比六赛大比武”启动大会上,远远望见她从集团领导手中接过“首都劳动奖章”荣誉证书,虽然身材娇小,但神情非常坚定,给人一种认真、务实的感觉。

第二次接触,是去采写工程建设方面的新闻,听明来意后,她专门在繁忙的会议间隙抽出时间,介绍了国家速滑馆核心设备安装阶段的基本情况和亮点特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第三次再见吕工,本想专门采访她的人物故事,她却连连摆手道:“别采访我了,项目上的每个人都在这儿付出了很多心血,去看看我们的工程吧!”于是我们在半天的时间里,见证了吕工的工作常态:顺着工地爬梯一口气上到30米高空,查看施工进度,检查细部做法,合理安排工序,强调注意事项……奥运工程标准高、难度大,但她身上透露的坚韧、执着和热心则更为浓烈。

这位讲话干脆利落,走路脚下生风的“女汉子”,就是北京住总集团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国家速滑馆项目机电安装负责人——吕莉(图右)。

初心不改,三十年做一件事

1989年,22岁的北京姑娘吕莉以优异成绩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毕业。一天晚饭后,她和父母在光华路附近散步,抬头望见一栋大楼上“北京市住宅建设总公司”的蓝色招牌格外醒目,父母半开玩笑地对她说:“原来咱家门口就有一个大国企,这多方便呀,你以后就在这儿上班吧!”

谁曾想,借着父母一句话的契机,吕莉便自此踏进住总的大门,在建筑机电安装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

80年代初,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首都人民的“住房难”问题成为压在政府身上的沉重包袱。为此,北京住总集团前身——北京住宅建设总公司带着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应运而生。如何把寒窗苦读学来的知识用在工作中,为人民造福,为企业争光,成了吕莉三十年未改的初心。

刚进入安装公司,她从技术员做起,机关楼、办公室里几乎看不到她的身影。原来,她总是跟着机电安装师傅们穿梭在钢筋水泥、冬冷夏热的工地上,她说:“我们知道的都是书本上的规范,真正的实操还要向工人师傅们学,要在现场多看、多问才能学到真东西。”面对建筑行业的艰苦,她从不认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有什么特别,有时钻研技术忙到深夜,工地办公室的沙发她和衣便睡,第二天依旧抄起安全帽,怀揣图纸奔波在施工现场。

“当初没想过是你,可后来选择了你,我就再也没想离开过。”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康乐宫、北京剧院、运动员餐厅等工程的建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馆、曲棍球射箭场馆,再到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供电保障工程,都洒满了吕莉奋斗的汗水。多年的现场实践经验、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公司技术质量系统管理经验,使她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忽而间身后已是片片建筑浩瀚林立的成绩斐然。

她先后荣获北京市职工技协先进个人、北京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安装协会成立30年优秀科技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参与编写国家一、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北京市安装工程优质奖评选办法》《北京市安装工程优质奖工程质量评审标准》《北京住总集团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等,是中国安装协会“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现场复查专家,还是北京市暖通专业中高级职称评审专家,评标专家。

常存敬畏,匠心之道“守破离”

采访吕工的几个小时里,她不下十次提到住总工匠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她说:“现在住总还有一批有经验、有热情的老师傅们,他们是住总机电安装方面的工匠,是施工中的技术骨干力量,我们必须做好导师带好徒弟,带出一批新人。”

她对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视,正是源自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对于吕莉来说,工程不分大小,每一项工程都是百年大计,每一个环节都是生命接力。她始终秉承一个工匠的责任与良心,从一颗螺丝钉抓起,从一根风管做起,真正铸造百年工程、千年丰碑,实现人民的乐享安居。

2015年,她牵头负责的北京葛洲坝大厦通风空调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北京市安装优质奖。为了克服该工程工期相对较短、现场施工作业面复杂、系统调试难度大、与精装修配合标准要求高等难点,吕莉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为抓手,成立“工程专业技术管理组”,坚持超前谋划、系统控制、主动作为、规范管理,全面梳理安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查找不足,落实整改,实现工程建设“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同时,项目通过从VAV变风量系统安装、独立内呼吸式幕墙风机系统的安装、综合管线排布与实施、冷站设备管线优化改进及设备基础优化改进等关键点着手进行深化设计及技术改进,不仅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的高度认可,亦为工程后期的运行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她又被集团委以重任,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3、A4人大政协办公楼工程机电项目经理。面对日益发展、更为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公建,项目团队深入拓展BIM应用技术,实现了场地布置集成化、施工三维模拟化、装饰效果可视化、管线安装排布综合化,解决了机电系统复杂,设备、管线数量多,管线综合布置难度大的问题。2017年7月,她凭借辛勤的付出和努力,获得“北京城市副中心季度创新工匠”荣誉称号。

吕莉用她经手过的每一项工程,生动诠释了“守破离”的含义: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才能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勤学而善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结缘双奥,挑担“国字号”工程

在国家速滑馆项目地下一、二层主环廊,密集但却整齐美观地排布着机电各专业主管线,其中包括两层通风空调风管4200平方米、空调水管近2000米、给排水供热管道近4000米,电气桥槽盒和智能建筑槽盒6000米,仅主环廊综合支吊架就有713副……由于国家速滑馆为不规则椭圆形结构,这些机电管线都要沿着不规则弧形环廊进行安装,管线角度不断发生变化。为此,项目部一律采用专用机械对桥架和管道进行定制,使得同一位置的各管线弧度都达到惊人的一致,充分展现管线的韵律美感。

这已经是吕莉亲自参与负责的第二项奥运工程了。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曲棍球射箭场馆建设时,她就与“国字号”工程结缘了。“和2008年相比,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更高、更新的智能化程度,而智慧场馆概念的落地,就是靠机电安装工程来实现的”。吕莉一边打开电脑资料一边介绍道:“这些深化设计都是由项目团队自行完成的,目前已出图700余份。”

机电管廊内的26根管线全长1052米,全部封闭在宽3米、高2.5米的环廊空间内。这样完美合理的排布,都得益于施工前利用BIM技术进行的精确化分析与合理化调整。同时,项目部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主场馆地下两层主体结构施工现场的复杂情况进行了高效完整的记录,将数十万个点云数据重构的现场图像,与设计BIM模型参数进行比对,以此对机电BIM管线综合排布及装饰装修深化设计和施工做法进行精准调整,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精确度。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屋面空调通风管道安装。”在速滑馆33米高的屋面,我们随吕工看到了住总工匠们教科书般的施工,也更像一次艺术品的创作——施工工艺精细,整体协调美观,一管一件、一钉一线的精耕细作成就了这一场机电安装美学的视觉盛宴。

而这位年逾半百的女总工正矫健地走在窄窄的马道上,因为她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业面,因此无论是“下坑”还是“上楼”,她都如履平地,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不断搏击。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可循迹。吕莉把所有机电实体的精工细作,视为建筑与人的深刻互动,赋予了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以一颗永不褪色的工匠之心为首都发展缔造“建筑心”。

2019-09-12 ——记北京住总集团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吕莉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510.html 1 3 以“工匠心”缔造“建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