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安心 张世荣 文/图
黄色安全帽、荧光背心,麦色皮肤,6名藏族青年,带着“太阳谷”的印迹来到都市,走向建筑工地,拥抱新的生活。
他们本是“太阳谷”里的放牛人、庄稼汉,可如今,他们是中建四局三公司四川分公司成都国际菁蓉创新中心项目上的“特别工人”,是藏区脱贫攻坚的“特别亲历者”。
今年3月21日,他们背负着家人的热望,第一次坐飞机离开小山村到成都。
作为四川甘孜州得荣县首批建筑劳务输出人员,他们在从农民蜕变为建筑工人的4个多月里,不仅渐渐掌握了一些建筑施工技能,还给自己的家庭带去了脱贫致富的美好憧憬。
抹灰很平整 砌砖如积木
8月上旬的一天,走进成都国际菁蓉创新中心项目施工现场。3名藏族青年正在给墙体抹灰。他们用小木板在砂浆桶里,撮起一撮砂浆平稳地端着,随即抵拢墙面砌砖,右手里的抹灰板,撬起一团砂浆,迅速地朝墙面抹去。两个来回,青灰色的砂浆就平平整整、光光亮亮地紧贴在墙面上。
“刚来时,手脚笨,连小木板都端不平,砂浆一坨一坨地掉在地上。”次仁郎吉一边抹灰一边笑着告诉我们,“抹灰板在垂直的墙面上抹不开,砂浆粘不住,浪费了不少……”
另外的3名藏族青年正在砌砖。右手里的砖刀撬起一撮砂浆,倒在砌好的一轮砖体上,再一抹,平了;左手抓起身边200×180×115毫米的橘红色空砖,在手上旋转一下,立马搁置在平整的砂浆上,用砖刀在砖面上敲打几下,砖就稳稳当当、平平顺顺砌好了。一层砌顺砖、一层砌丁砖,相间排列,重复组合。这砖墙的“一顺一丁式”砌法,在他手里像玩积木般,潇洒自如。
其实,当初他们拿砖都拿不稳,砌的砖歪歪斜斜的。扎西曲批说,“越往上砌就越歪,砌到1米多,墙就要倒……”他说,他们以前在山里砍树,砍柴刀比这砖刀大得多、重得多,都可以挥刀自如,可这把小小的砖刀就是不听使唤。“返工三四次,师傅都不生气,还鼓励我们,还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想哭,哭自己太笨了。”
项目经理唐汉臣说,这6位青年放下砍柴刀挥砖刀,放下锄头握抹灰板,的确很不习惯,师傅教起来都很吃力。浪费材料,耽搁工期,但项目上从来不罚他们的款,还一而再再而三鼓励他们,悉心教他们。让他们很感动,于是他们越发努力地学技术,4个月后,他们成了熟练工人,一天可以砌2~3平方米墙体。
不言有多苦 年底就致富
“秋老虎”威风凛凛,把偌大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桑拿”大地。
6位藏族青年没有退缩,天天坚守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的手指尤其是虎口处都打起老茧了,可从不言苦言累。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
这几天,斯朗多吉兴奋不已。他有使不完的劲,劳作一天下来看不到一丝疲惫,逢人便说“有希望了!有希望了!”
去年他妹妹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学,全家人为村里第一个女孩子考上大学,感到由衷的兴奋和自豪。可紧随而来“忧愁”笼罩着全家人,近2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等,让全家人一筹莫展,陷入尴尬境地。妹妹怕因为没有那么多钱上不了大学,成天站在村口,望着茫茫大山,泣不成声、以泪洗面。
“婆姆(藏语:妹妹),你放心,我们借钱都要让你上大学。”斯朗多吉安慰着妹妹。之后他开始向每一个亲戚和村里的朋友借钱,十多天东拼西凑,让妹妹圆了大学梦。
“我在工地干了近5个月了,每月5000多元,妹妹今年的学费、生活费我都挣齐了。”斯朗多吉高兴地说,到年底,他就可以还清去年借的钱了。
格绒扎巴来工地干活,是想孝顺母亲,给母亲治好病。他母亲患有心脏病和风湿膝关节病。之前去过当地乡上的卫生院、得荣县医院和香格里拉州医院医治,但没有足够的钱,至今还病着。“我现在有钱了,打算把阿玛拉(妈妈)接到成都的大医院看病。”他眉宇间透出一股自信。
“以前我家里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三千多元,现在我们工作4个多月,每个人都有1万多元存款了,要是在以前,对我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啊。”年龄最小的降措说。他说他还要加油干,让家里致富,还要奔小康。他的话语代表了6位藏族青年共同的心声:“我们想走进更好的时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谢中建人 拥抱新生活
不知不觉,4个多月过去了。
6位藏族青年,他们一块砖一块砖地砌着墙体,一片一片地给墙体抹灰。转眼间,一层、两层、三层……两幢楼房拔地而起。望着高楼,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一种感恩之意涌上心头。
“我们要感谢中建人,感谢中建四局三公司!”采访中,6位藏族青年多次从内心真挚地表达出来,并讲述了他们是怎样从“太阳谷”来到成都,在成都实现了人生的几个“第一次”。
得荣县是深度贫困县,地处四川、云南、西藏结合部的金沙江畔。他们微薄的收入来源于青稞、小麦,主要靠国家补助、发放大米生活,家庭年收入几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
1月14日,中建四局三公司四川分公司作为四川省住建厅确定的定点扶贫帮扶企业,派许刚师傅去那里培训砌砖、抹灰技术。斯朗多吉等6名优秀学员到项目当工人,实现就业脱贫致富。
4月21日,斯朗多吉他们来到项目部,看见“热烈欢迎得荣县首批培训合格建筑劳务工人上岗就业”的横幅,听到早已等候的四川省住建厅领导、项目管理人员响起热烈的掌声。第一次受到“厚待”,他们心潮澎湃,眼里噙满了泪花,不停地说“突及其(谢谢)!突及其!”
“哇!毛主席!挥手的毛主席好高大!”当他们第一次在市中心天府广场看见毛主席雕像时,惊呼道。
“哎呀,这火锅好辣哦!”当他们第一次吃火锅时直呼“辣”。
“这踏花被、这洗漱用具,啥都给我们买好了。还带我们去电影院第一次看电影……中建人对我们太好了!”他们第一次激动得夜不能寐。
是呀,过去靠捡松茸和国家资助维持生计,如今告别了大山,告别了酥油茶,6名藏族青年在中国建筑的平台上潜下心来,用双手告别贫困,走进新时代,拥抱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