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为建筑教育立德树人

郑时龄院士荣获“最美教师”称号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之际,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以其在建筑教育方面卓越的成就入选2019年10位“最美教师”之一。颁奖典礼于9月10日晚间黄金时间在央视播出。

“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从2011年开始,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8届,先后推出近百名“全国最美教师”。此项主题公益活动旨在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自从教以来,郑时龄院士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曾开创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正是源于他的这种辛勤付出,同济大学在建筑理论、建筑评论等专业教学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2009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

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素材。从那时起,他就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即至2001年才正式出版巨著《建筑批评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2007年“建筑评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就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他并未满足于此,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他历时三年重新撰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第二版,收录了从各种渠道收集的1200多个上海近代建筑的资料信息,他对这些大量历史信息和图片反复考证,并对部分项目组织了重新拍摄。

他组织来自全国多所知名建筑院系的众多学者与专家共同翻译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建筑通史之一《弗莱彻建筑史》第20版,2000多页的中文译本历经7年最终成稿,仅最后校对统稿就花去了3年,他亲自查阅了大量外文参考书,包括以前不熟悉的印度语、阿拉伯语辞典。

在他看来,讲课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他很早就开始实践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他总是尽可能结合时下一些社会热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他还多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调研,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潜心向学。他是学子心中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

“建筑是在城市的环境中成长,城市又是建筑的延伸。”这些年来,他一直带领着同济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在为推进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提升城市的品质而奔忙不息。

从2015年开始,他主持同济大学“城市建筑理论与批评”高峰创新交叉团队,带领包括国内外和校内外城市和建筑领域的10余位专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还参与申办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直到现在他还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自2004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郑时龄院士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他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

近40年的从教生涯里,郑时龄院士已培养了118名研究生,包括76位硕士、42位博士。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建筑实践、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成为佼佼者。78岁的郑时龄院士如今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建筑评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必修课《建筑学前沿学科》和选修课《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等。在直播节目中他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的使命。”“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师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幸福。”“要一辈子学做老师。”…… (黄艾娇)

2019-09-16 为建筑教育立德树人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4556.html 1 3 郑时龄院士荣获“最美教师”称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