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国家博物馆),是定期展出我国历史与革命文物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平面呈“目”字型,整体造型庄重肃穆、十分精美。由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选址的位置位于金水河旧河道之上,北京建工的建设者刚刚进场施工时,满腿都是河水改道后留下的黑色淤泥,深的地方足有5米厚。由于淤泥土质太软,根本达不到博物馆超大型主体结构施工的底板承重强度,清淤就成为建设者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当时,聪明的建设者利用了化学反应,采用电动矽化加固法处理地基淤泥问题,通过在土里灌入水玻璃、氯化钙和明矾溶液,与淤泥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再辅以加压和电渗的催化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土颗粒胶结成整体硬块,让淤泥体积收缩并更加易于处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施工的“先手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民族文化宫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一宫”。在1994年北京“我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评选活动中,民族文化宫从50座中选建筑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在1999年,又被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届大会选为“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民族文化宫的塔楼采用了重檐琉璃瓦屋顶,设有瞭望塔,两翼屋顶各有重檐琉璃瓦角亭一座,琉璃瓦屋檐下部为油漆彩画,外墙面饰以白面砖,并采用石膏花饰、汉白玉浮雕、铜花饰等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当时为了优质高效完成任务,北京建工的建设者采用了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在塔楼13层框架正负零以上,建设者进行了高62.1米连续支模,确保了总高度62米的主体结构仅用47天就实现了结构封顶。
民族饭店原名长安饭店,主要用于接待各国宾客和各少数民族到北京开会的代表。同时,这个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的2~10层采用了预制装配化施工。整个工程的预制构件包括有各种楼板、大小梁、内外柱、抗震墙、楼梯、阳台、房檐等等,细分下来共有800种、6697件,构件全部放在一起总体积有5765立方米,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主要靠电焊,把这些焊缝收尾接在一起总长达到37公里,相当于绕北京老城墙(今天的二环路)一圈还多将近5公里。
钓鱼台原是北京著名的园林古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58年为接待应邀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的外国国家元首级贵宾,决定在此兴建国宾馆。其建筑本身迄今仍是一座具有民族传统园林风格的艺术精品。与人民大会堂一样,钓鱼台国宾馆工程的建设任务也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
全国农业展览馆有着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民族风格。屋面部分应用了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其中,畜牧馆、气象馆分别用了20米和18米的圆形薄壳,妇女馆的大厅采用了双曲薄壳,还有青年馆的筒形薄壳,水产馆的褶板薄壳等等,壳的厚度从6厘米到12厘米不等,这些结构的原理就像鸡蛋壳一样,质地薄,但是可以有效地吸纳和均匀各方向受力,使结构具有很强的承重承压能力,同时挑高的结构还可以增加展馆的使用空间。
工人体育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可容纳8万人同时观赏场地内进行的不同的比赛。它是由竞赛场、游泳池、水上俱乐部和其他附属用房组成的体育建筑群,占地35公顷,总建筑面积78303平方米。由于原址是一片苇塘,地形东北高、南部洼,北京建工的建设者要将基地填到和马路相同的标高需要70多万立方米土方。为此,建设者利用地形从东直门修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引水渠,接到南部低洼地区,挖成人工湖,既解决了场地标高问题,节约了大量土方,又丰富了场地的自然环境。1959年8月31日,工程验收全部合格,此后这里成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运动会的主场地,并多次接纳重大国际比赛。
北京“十大建筑”是当时全国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十大建筑”的风格不拘一格,并不忌讳曾经遭遇过批判的大屋顶模式(全国农业展览馆),也不拒绝西洋古典(人民大会堂)或类似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时包含着对新结构和新形式下的中国建筑的探讨(民族文化宫)。
全国劳模、原北京建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杨嗣信把十大建筑的建设概括为四句话:“小米加步枪”;“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粗粮细做”;“革命加拼命”。他说,当时大部分是土机器,上不去,就用卷扬机代替塔吊。人民大会堂好多水磨石、木装修,现在看这些材料土里土气,可做出的活却是一流,质量一直到现在还那么好。这就是“粗粮细做”。
“十大建筑”还推动了城市建设,确立了北京城市布局。天安门广场经过改扩建,发展了原有的南北中轴线,打通、展宽、延伸了长安街,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和北京火车站等六个建筑耸立长安街两侧,形成新的东西轴线——神州第一街。
半个世纪过去了,之后北京又诞生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十大建筑”,但第一届的“十大建筑”所凝聚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至今仍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