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质造假等现象普遍,给建筑市场管理带来了困难。对于资质造假,不管是被清出建筑市场还是责令整改、撤销企业资质,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但从住建部公布的数以百计的被举报投诉企业名单来看,业内资质造假问题依然严重。近日,住建部又公布了上百家建筑企业,皆因为涉嫌业绩造假等行为被投诉举报。
今年住建部加紧了建筑业资质核查的步伐。从年初公布我国首例被撤销建筑企业特级资质案例,到如今通报数百家建筑企业被投诉举报造假,无不显示出住建部治理建筑业内企业资质的决心。
弄虚作假骗取资质
官方开出严厉罚单
年初,住建部首次向我国建筑行业内最高等级资质企业“亮剑”。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海公司)是山东一家老牌建筑企业。2017年,东海公司在向住建部申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过程中,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建筑企业资质分三部分。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包括12个类别,分为四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包括36个类别,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劳务分包企业资质不分类别与等级。特级资质是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2018年10月,住建部向东海公司发出《撤销行政许可意见告知书》,决定撤销东海公司已取得的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及相应的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专业甲级资质的行政许可,并在3年内,东海公司不得再次申请上述项目行政许可。由此,东海公司失去了3项业内顶级的企业资质。
除了剑指国内顶级建筑企业资质企业外,时间跨度大的企业资质造假行为,住建部也照查不误。黑龙江东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山东正源和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在2008年申报企业资质时,因为利用制造假业绩的手段取得相关资质。时隔11年后,住建部仍然查处、撤销了上述企业的相关资质。
加强资质动态监管
资质审查日趋严格
2019年,住建部加大了对建筑业内企业资质造假问题的整治力度。据住建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有16家企业的18项资质被撤销,业绩造假数目更是多达58项。
从近期住建部通报的“涉嫌造假”的被举报企业名单来看,一旦企业造假行为经调查属实,那么已取得的相关资质将会被撤销,且还会面临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相关资质的处罚。
2018年5月,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明确提出,将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适时开展对企业取得资质后是否符合资质标准的动态核查,强化市场清出管理。
资质动态核查的实质是对建筑企业实现事中事后监管,是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发起的随机的不定时的抽查。随着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步入行业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受到核查,动态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会被责令整改或撤销企业资质,并且整改期内不得参与工程招投标,不参加动态考核的企业则会被直接清出建筑市场,不得参加当地的任何招投标工程。
一方面是住建部对企业资质造假行为打击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资质申请审核批准也日趋严格。今年5月,住建部发布最新的《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664家企业共申请资质784项,得到专家同意的仅有164项,不同意的有620项,不通过率达80%。
利益驱使铤而走险
资质造假频频发生
对于资质造假,不管是被清出建筑市场还是责令整改、撤销企业资质,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损失。但从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布的数以百计的被举报投诉企业名单来看,业内资质造假问题依然很严重。
那么,企业为何热衷于资质造假呢?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称:“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资质在建筑企业的投标与市场竞争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众多建筑企业追求的目标。资质等级越高,代表企业实力越强。”
这是由中国的大环境决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其实都包含着一种政府为企业资质能力背书的味道,具有建筑业资质的企业,特别是高资质的企业,就相当于获得了政府的特许经营许可,企业就可以在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可小觑。2016年,住建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明确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等的指标考核。取消注册建造师等人员的指标考核后,工程业绩就成为资质标准硬性指标中分量较重的一项。
通知还明确,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这也导致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资质,不惜通过弄虚作假,搞假资料、假业绩取得资质。
业内专家认为,住建部对于企业资质造假问题监管日趋严厉,相关企业应该及时做好应对。同时,从近期主管部门频频动作来看,建筑行业已开始了大整顿,空壳公司、皮包公司、靠弄虚作假存在的公司将被清理出去,市场无序的状况将得到改善。对实实在在干工程的公司或许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说是利好。
监管手段持续升级
打击造假决不手软
近年来,住建部对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手段不断升级。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措施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告知承诺系统加强动态核查。从2018年开始,住建部开始探索建立告知承诺审批新模式。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在对企业承诺内容进行重点比对核验的同时,着力强化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对企业承诺的业绩现场核查全覆盖。
四库一平台监督项目业绩记录。2018年住建部发布文件,要求加强对已入库工程项目信息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业绩记录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2017年,住建部发布了信用管理暂定办法,明确了建筑市场主体的黑名单制度,要求各级住房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中列出的建筑市场主体。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业绩过硬的企业,还是要尽量申报相关的企业等级资质,而那些条件不够的企业建议不要花太多精力来申报。在众多申请特级、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中,被住建部全国通报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业绩造假,从而导致已取得的资质被撤销,实在是得不偿失。与其这样,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业务。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造假已变得非常困难,做精做专才是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王道”。 (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