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高委会”)第一届二次理事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单位、施工运维企业及材料供应商等120余位理事会成员参加大会,交流和回顾高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共同商讨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
高委会成立于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加强我国高层建筑人居环境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管理、维护等单位和专业人员与国外相关组织与专家的交流,促进我国高层建筑人居环境的高水平发展,提升行业单位在高层建筑人居环境领域的国际影响为宗旨,集合了中国高层建筑全产业链上各方面的单位与专家。为了充分利用全员理事会这个各行各业专业人士齐聚一堂的机会,促进全行业在超高层新趋势、新技术方面的交流探讨,本次理事会设置了交流环节。该交流环节由高委会副秘书长刘玉姝主持,分别邀请来自建筑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公司和专项技术企业的三位专业人士,就超高层产业发展趋势和专项前沿技术进行分享。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绿色中心主任张伯仑以《基于整体连续调适与协同整合的超高层建筑性能优化》为题进行了交流。围绕“协同整合”这一关键词,张伯仑表示,未来的建筑设计更注重通过控制区域热岛强度、风速等指标,改善区域微环境;提高区域室外人员舒适度,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建筑环境质量和空间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超高层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很大,张伯仑在交流中从通风廊道设计、采光设计、视野设计、遮阳设计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多个方面阐明在其中发现的问题。分享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整体连续调适”。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中讲求集约的用地、人文的建筑、低碳的能源、健康的环境、智慧的运行和可再生的资源,这对超高层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已建、在建和将建的高层建筑在环保性能和舒适度上有更好的表现,张伯仑指出高层建筑的能效标准亟待出台,而相比被动技术,数字感知调控和主动控制未来在超高层建筑性能优化中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北京萨蒂尼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左晴以《国际工程咨询顾问在‘一带一路’上的机遇与挑战》为题进行分享。左晴表示,目前国内地产及设计行业产能过剩,未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将“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优势互补。距离中国较近、与中国有着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同时经济活力较高的东南亚国家是中国设计公司的新市场。东南亚经济在持续十多年快速发展之后,地产发展遭遇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的瓶颈。中国设计公司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综合体、酒店、住宅楼等各类高层建筑建设项目带来中国的先进技术,但中方设计人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不熟悉当地设计规范及施工习惯、语言交流困难、图纸表达问题、签证问题等诸多挑战。国际工程顾问公司的实践经验给国内设计公司参与海外项目如何应对挑战带来启发。应对这些挑战要有相应措施,例如通过成为欧美设计公司的合作伙伴来充分利用欧美设计资源和技术、启用具有丰富海外工程设计及施工现场经验的设计负责人、建立当地分公司或合作伙伴等。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韩鹏飞以《电气数字化能效管理助力智慧建筑》为题进行了分享。在广泛普及的移动技术、嵌入式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和分析技术这几个因素的驱动下,物联网迎来加速发展,数字化将高层建筑能效管理和绿色运维提升至崭新的高度。从机电的角度,超高层建筑在应急疏散、BIM应用、机电运维、空气质量、业态权限、能耗管理、通讯链路、航空障碍灯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较为特殊。针对暖通空调系统、多业态配电权限划分、通讯设备冗余备份问题等超高层建筑运维痛点,韩鹏飞在交流中介绍了三层架构解决理念,即在最底层进行数据打通,建立标准的通讯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在第二层搭建强弱电一体化平台,对数据进行平台本地化管理;第三层采用云平台分析数据,形成新的方案返回到前端应用,由此形成闭环。大楼从强电到弱电、从配电到空调综合的能效解决方案,可以成为助力超高层节能突破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次交流环节给与会理事带来了不少启发,受到与会理事的欢迎。据高委会秘书长包联进在理事会上介绍,为解决相关领域的痛点问题,高委会2020年工作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召集人+轮值组长”的形式,设立专项课题组,促进超高层建筑全产业链上各方面专业单位和人员就相关课题的研究合作。作为后续专项课题组交流活动的前导和先声,交流环节体现了高委会理事单位为突破超高层领域前沿课题积极探讨的热情,也表达了高委会密切关注高层建筑人居环境领域最新趋势、全力促进行业单位间就超高层产业相关研究进行合作的决心。 (高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