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萍
在今年中建八局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7人中,向云国是其中唯一的农民工。
向云国是中建八局上海公司上海西岸传媒港项目中智科创劳务公司钢筋责任工程师,个子不高,脸庞清瘦,古铜肤色,短发寸头,声音洪亮,笑声爽朗,握手的时候,能感受到双手粗糙有力。尽管外表透露了向云国“是干重活儿”的,但聊起话来,他津津乐道的却是“写论文、申请专利、BIM建模、演讲比赛……”
这些名词儿仿佛跟他农民工的“身份”不相符。然而从2018年3月至今,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向云国就发表了3篇论文,提交了一个专利申请,拿了公司演讲比赛三等奖,成立了“中建八局向云国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建八局农民工工匠工作室”,受聘为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钢筋分会钢筋专家。“这个人不简单”,这是大伙儿对他的评价。
一个“想当将军的好兵”
“今年是我做钢筋工作的第26年。”向云国开篇点题式地向笔者介绍道。
1970年,向云国出生在四川遂宁。因为家里农活多,父母没有叮嘱“好好学习”,只催促着“放学早点回来干活。”初中毕业后,十几岁的向云国便开始一边务农一边在工地打散工。1993年,随着进城务工大潮的来临,向云国跟着同乡一起来到上海的工地扛钢筋。
“我不满足于一辈子扛钢筋,我想‘管’钢筋。”向云国是一个“想当将军的好兵”,在做了几年“钢筋搬运工”后,他“不安分”了,“要做一些挣钱多、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2000年,向云国开始“拜师学艺”。师傅是钢筋班长,向云国要学的“管钢筋”就是学看图纸、钢筋翻样、钢筋现场管理。“这小子聪明肯吃苦,我说啥,他学啥,不懂就问,一门心思钻技术。”向云国回忆起当时师傅对他的评价。
早上,向云国第一个来到工地,梳理全天工作要点,检查前一天钢筋焊接、捆扎质量;工人上工后,他学着师傅给工人开早班会,讲施工的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施工中,他指导工人工作,做好过程管控;晚上下班后,他巡视工地,看机器是否关了、工具材料是否有遗漏,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
从早到晚,风吹日晒,浑身酸疼,只想着倒头就睡。看着早已鼾声震天的工友们,向云国勉强睁大了双眼,狠心地掐了掐自己的大腿,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开始了“八小时”之外的工作——看图纸、施工规范,整理白天跟师傅学习的笔记……夏天酷暑难耐,蚊虫叮咬,向云国就将上半身躲进蚊帐,把脚泡在一桶凉水里,降温又提神;冬天趴在被窝里看资料,冻得手脚冰凉,就穿起衣服到外面跑一圈,身体暖和了,再继续看。
春去秋来,向云国的本领也一天天地增长。一年后,劳务队接了另外一个项目,经师傅推荐,老板直接让只学了一年“管钢筋”的向云国当了钢筋班长,负责一支200人的钢筋班组。
2013年,向云国进入中建八局上海公司项目工作,心想事成“管钢筋”几年后,又“不安分”了。八局广阔的平台,让他如鱼得水,决心要用自己的钻劲儿,继续深挖潜力。“我要学BIM建模,听说软件做钢筋算量又快又准。”
不顾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不顾自己连电脑都没摸过,不顾自己每月收入还要养家糊口,向云国下决心买了一台4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花了钱,就想让自己没有退路。”在徒弟教会他电脑开关机及一些基本的功能后,向云国开始了“自学之路”。
向项目部员工请教、跟软件商沟通、熟悉各项操作……寒暑交替,向云国终于用BIM软件建起了第一个模型——两根柱子上面搭了一根横梁。如此简单的模型,普通的大学生只需学习几天甚至更短,但对于向云国来说,整整花了365天,但足以让他高兴得围着房间转上3圈。“我感觉自己特别牛,以前都是用手工画模型、手工算钢筋使用量,现在同样的工作量,时间要缩短一半以上。”
“写论文有‘停不下来’的感觉”
向云国爱学习钻研、爱思考琢磨、爱总结提炼,总随身带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钢筋的相关数据、遇到的技术难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回到办公室后,他把数据用表格的形式汇总起来,用来对比哪种方法更能降本增效;技术难题整理在电脑里,翻来覆去琢磨;听说同济大学有免费的BIM建造和装配式建筑讲座,他多次跑去“蹭课”,工工整整记笔记。几年下来,异于常人刻苦努力的劲头,让向云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2016年,他考取了土建施工员;2018年,考取了土建质量管理员和鲁班应用BIM工程师认证证书。
一次,上大学的儿子告诉他,自己正在写毕业论文,“就是针对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我能写论文吗?”此时,向云国再一次“不安分”了。“能,就像写作文一样,把你平时的经验写出来就好!但是首先要浏览别人的论文文献,习惯了论文的语言风格后,再下笔写。”儿子认真地指导。
“别人能会的,我老向也一定能会!”于是,向云国先开始“学看论文”。在翻看、阅读了许多论文后,2018年3月,他开始着手第一篇论文——《识图与钢筋计算注意事项》。“全文2386字,我用了3个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总结了要想做好钢筋工工作的流程、关键点,只要按照做,肯定能做好。文字通俗易懂,容易操作。”这篇论文被《中国房地产业杂志》公开发表。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向云国说,“写论文居然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2018年5月、2019年1月,第2篇论文《谈钢筋分项工程的成本控制》、第3篇论文《工程物资管理及成本控制》被刊发。2019年6月3日,《名城绘·科技与工程》期刊发来了向云国第4篇论文《九宫格地下连续墙通道口改建施工技术》的采用通知书,告知此稿在今年10月刊发。
“我儿子说‘老爸很牛’!其实,论文内容都是我的实际工作内容,大家都在做,也许司空见惯了,但如果总结提炼出来,就是经验,可以共享。”2018年7月,向云国被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钢筋分会聘为专家,目前是中建系统唯一一位,也是第一位进入该协会的专家。今年初,他参与该协会修改《钢筋行业分析报告》工作。
“文化不高、灵感不少”
工作中,向云国善于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大家称赞说,“老向文化不高、灵感不少。”
他在西岸传媒港地下空间N区钢结构螺栓预埋安装时,经过认真分析,多次试验,成功运用木板加工成钢结构的预埋锚板,相同尺寸的柱子预埋做一块模板重复运用代替了5毫米钢材锚板;在0区钢筋配料加工时,从原材料采购着手,根据图纸计算量合理采购……诸如此类的创新做法,向云国总结了15项,涉及桩基、地连墙,支撑梁维护、临时设施等多个施工部位,避免了大量废料的出现,又能实现短材料再利用,符合规范,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老向,有些新鲜的做法,还可以申请专利!”“不满足”现状的向云国再一次被激发了新动力。2018年1月在上海公司上海国盛大厦项目施工时,为了把项目做得又快又好,在反复论证后,向云国提议,将每层核心筒大约410平方米的作业面分成3个工区进行钢筋加工、吊运和绑扎,这样能减少材料浪费、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减少搬运、减少塔吊无效重复使用。严格按照这个方案实施后,果然效果很好。今年5月,向云国将此做法梳理成了《一种土建施工管理用的进度告示》新型实用专利,已经提交相关单位,等待审批。
既有实践经验,又写出了理论文章,向云国开始向“演讲”领域进军。2018年11月,上海公司举办“高品质管理 低成本运营”演讲比赛,参赛15人中,向云国是唯一一位劳务工人。写演讲稿、做PPT,有平时工作中记录、拍照做素材,有经常深入的思考,演讲稿和PPT准备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际,向云国最终获得三等奖。
向云国已经成为一名有实力的老师傅了,他带头编写了上海公司第二经理部《钢筋精益管理手册》,在公司举办的多次钢筋专业知识培训中,为大家传授技术。“我讲课,生动、有趣,大家爱听。”向云国自信满满。
向云国常说,“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他把钢筋比喻成人的骨骼,“虽然隐蔽,但关系到建筑的结构安全,绝对不能出问题。”这些年来,只要是向云国带领做过的项目,监理验收钢筋,全部一次性通过。
现在,以向云国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有两个,未来将承担培训、学习、带团队的重任。向云国说,“没有八局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工作室为起点,把八局对我的培养转化成工作动力!一定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传授业务技能,攻关生产难题,为上海公司培养带动一批技术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公司发展奉献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