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10月25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建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高质量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主旨论坛”在北京城奥大厦举行。北京建院邀请诸多院士、大师、专业学者一起,分享城市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并就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展开讨论。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在论坛致辞中指出,北京建院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与新中国同年诞生、同步成长,北京建院始终把践行服务中央、建设首都作为历史使命,始终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展示大国崛起,体现出责任担当和价值。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国经济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也将发生变化。希望北京建院在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创作出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行业做出表率。
当天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以“未来技术支点探索”为题,指出超前性的科技思想对建筑领域来说非常重要,今后建筑技术预测的重点方向将集中在城镇化、人工智能、能源、大规模建设、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未来城市和建筑设计突破将在于数据集成、模拟、推进、推演和共享。他说,经过前期的努力,他们已经掌握了世界上1000个城市的即时数据,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工具的成熟,中国、北京一定会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在主旨发言“本土设计理念下的创作实践”中指出应当传承大院底蕴,立足本土的建筑创新。他提出开展本土建筑工作的几个方向:存量发展当中的城市织补、将绿色生态作为我们的建筑方针、坚持地域特色、坚持集约高效、坚持活力创新。他强调,中国院和北京建院一样,都是国家的顶级大院,后辈应该传承大院底蕴,立足本土的建筑创新与大家共勉。
苏黎士高工教授克里斯汀·克莱兹以“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从曾在北京建院参与过的建筑设计项目开始,讲述了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做的各个项目,从而展示了每个项目之间通过空间、结构、城市景观而建立起的关联性。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的主旨发言以“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与设计策略”为题,讲述了在城市发展中,资源管理、公共利益和社会人文的策略,都在促成城市环境中非常理想的公共关系的建立,这种关系的完成度和丰富度决定了城市的质量。在城市设计中包容建筑设计创新,在建筑设计中追求城市的公共质量,这是我们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值得挖掘的道路。
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以“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的技术与方法”为题,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理论、建筑技术和方法层面三者之间与实际发展的脱节,从而产生的在建筑品质,尤其是城市环境方面的高质量成果占比较低的情况。对此,他以本次论坛的主会场城奥大厦等项目为例,提出当下的建筑设计要尝试超常规的做法,对于技术的选择,要超越简单的机械理性,同时需要引入数字技术,开启全新的建筑模式,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当天下午的主题报告,六位北京建院的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京建院的未来发展。
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围绕“三个问题”发表主题演讲:一是人和环境对设计的意义;二是设计的不确定性;三是价值观一致才能创造出优秀建筑作品。展现了他在三十余年的一线工作中对设计理念、设计实践和设计认同感的思考。
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叶依谦的演讲主题是“品质设计对BIAD价值观的践行”。关于建筑品质,他借用商品的八个维度——功能、特点、可靠度、符合度、耐用度、服务度、美学和感知品质,以刚刚落成的北航北区宿舍食堂为例,分析建筑品质在八个维度上的展现。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机场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群在主题演讲“从首都T3到北京大兴看机场建筑的十年发展”中提出,从2008年“T3运行”,到2019年的“大兴通航”,10年间机场建筑无论在规模、集中程度、多元化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今的机场除了单一的民航交通,还要考虑与铁、公路的连接,以及旅客体验、功能综合、技术整合、中国元素的表达等方面。专业的设计能力和应对超大复杂项目的综合能力是北京建院的优势,提升方案竞争力和增强机场建筑的创新思维是发展趋势。
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国家特聘专家吴晨以“城市的愿景”为主题演讲,提出未来北京老城发展的“营城八法”——承脉、凝轴、通络、塑貌、更新、引流、活业和全息。在现代的基础上,用未来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总体规划。“营城八法”虽不是法定规划,但它是一种思想、理论和顶层设计。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徐聪艺在“关注体验的城市设计实践”的主题演讲中,以“怀柔科学城”的设计为例,提出随着视野的扩大和问题复杂性的提高,一线的建筑师与规划师应更多地去感受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体验,从而去重新思考建筑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
北京建院数字科技研究院数字总监刘济瑀在“BIAD数字科技实践”的主题演讲中提出,“面对当今数字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开始去面对和参与智能技术与智能产品,将我们工作的全生命周期更宽地延展开来。城市科技是北京建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应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更多地向数字科技和数字技术迈进,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题报告后,学术沙龙由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刘淼主持,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刘晓钟、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黄捷,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李亦农、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高博、北京建院第四设计院建筑师门小牛、北京建院2A2设计所建筑师任振华共同参与。六位一线建筑师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高质量发展的建筑与城市”,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展开热烈的讨论。
本次论坛还推出了BIAD70周年系列丛书《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七十年纪事与述往》、BIAD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八大总》《BIAD学术论文集》五卷、《专项作品集》以及《北京伦敦城市与建筑对比研究成果》,系列丛书展现了北京建院70年的成长经历、设计作品与学术研究成果。 (北京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