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乡建智慧”——乡村实践论坛在天津大学顺利举办,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王蔚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召集人。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论坛围绕“乡建智慧”这一主题,分享了从营造、产业到运营等方面乡村综合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启迪更多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浙江松阳县委常委潘力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志刚,水牛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陈永兴,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教授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集多方智慧共同探讨乡村问题。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康健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从营造社会产业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汇集了多领域不同视角下的前瞻性的思考与实践。从接纳国际化新思想到城乡发展民族性的问题,中国建筑界对于本土性的思考从未停止。他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建筑师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这样一场跨学科的“乡建智慧”的学术探讨,希望能够启迪大家对社会性建筑、乡村振兴文化继承方面更广泛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探访了国内六个省市近一百个村子,通过踏勘、航拍、文献解读以及和村委农民企业代表座谈,了解最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当下乡建面临的问题,常青提出五点对策和建议。第一是优化管理机制,把互含或重复的部分进行调整,以实现乡遗管理制度有序、集约、高效的优化目标;第二是保存重点乡遗,界明身份,提高乡遗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存投入力度;第三是保护文化地景,大量的乡村遗产不能照搬城市的文物、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而要走景观保护的道路;第四是创建信托体系,把大量性乡村遗产以适合国情的信托方式进行管理和升值;第五是出台强制性的乡遗修缮和乡村建设工程规范,确保安全底线。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认为,乡村的空间资源具有社会性,乡村振兴不能走精英路线,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走三产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温铁军强调,城乡融合不是市民坐享安全却不承担风险,市民应该与农民共担风险,保证农业安全,进而搭建市民的安全消费和农村有机生产之间的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从城乡结构的本来形态与变迁、城乡中国的特征、重构城乡结构与乡村振兴三个方面谈起。他指出,原本中国的城乡面貌是互通、互动,然而近代发展过程中乡村工业被破坏后,乡村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始外流,乡村只依赖于农业,进而导致城乡之间的交换发生断裂,如果不恢复城乡之间的有机结构,城乡对立会一直持续下去。结合湄潭的农业工业化成功案例,他认为,在重构城乡结构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做到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先行村庄示范带头、政府主导持续培育,坚持农业工业化道路。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认为,乡村问题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新型城镇化路径解决,所以离开城镇化谈单一的乡村振兴或是建设都不是辩证的。城乡是一个有机体,是命运共同体,城乡有机体是由城市与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其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系统,既不能单独来看,也不能带有过多惯性思维。刘彦随认为,乡村地域是一个多体系系统,乡村振兴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以破解三农、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为己任,以兴人为本,兴业为要,兴权为基,重塑城乡关系,重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功能契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志刚以高校教师的视角,从建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关系出发展开演讲。他认为,建筑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对人格、品德、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学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完成上述任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需要采取开放的姿态,借助外部资源,而迫切需要人才、知识和活力的乡村恰恰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王志刚把乡村比作一所大学,一所城乡、教师、学生、村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大学。“乡村既是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实践创新的平台,也是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校外教室。在乡村建设与大学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既是获得帮助的受益者,也给予参与其中的师生很多启示。”
浙江省松阳县被誉为“古典中国”县域标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委常委潘力平是当地一位基层的乡建实践者,他对松阳当下正在开展的“文化引领+建筑针灸”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松阳县提出“文化引领乡村复兴”战略思路,通过“中医调理”方式,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切入,开展了抢救传统村落、拯救老宅祖屋、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使松阳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松阳还与北京建筑师徐甜甜的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团队合作,创新开展乡村“建筑针灸”模式,对村庄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进行提炼,通过一系列乡村文化建筑,将展陈体验、文化活动、社交娱乐、传承手工等多种社会功能集于一体,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扭转乡村衰败的局面,使乡村逐步走向复兴。
水牛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陈永兴一直扎根在中国台湾嘉南平原的土沟村,他提出建筑师回归乡村需要抱有一种直接向土地学习的态度,设计不能被制式的知识所制约。通过对江南、闽南、台湾各地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他认为,村庄聚落的美来自于村子自身的生命力,是一种传统村庄与自然因素对抗产生的、没有建筑师参与设计的自然美。在他的努力下,土沟村以艺术当主题做了大幅度的村落的环境改造,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土沟村的原本风貌。陈永兴还认为,建筑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通过水牛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土沟村逐渐形成了建筑、景观、生态、农耕、艺术、共享、社会文化团体的多方面创意社区。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教授,SCS Studio创始人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通过两次在中国乡村的建造实践课程积累了丰富的乡建经验,此次他分享了进行建筑学实践课程的理念。他认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将图画翻译成建筑物的能力,包括贵州楼纳和江西夏木塘在内,稀缺性和创造性工作室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集体搭建的条件而不是教授学生们如何设计。 (姜竣耀)